信產部明確發展通用CPU和千萬億次計算機系統
——
龍芯為我國首枚通用CPU驗證芯片,龍芯2E為我國第一個通過科技部863項目鑒定的高性能通用CPU。在中國自主芯片的道路上,曾經呈現多家爭鳴的格局,但是上海交大漢芯造假、方舟科技擱置承接的863項目、挪用科研資金的事件嚴重打擊了民眾和輿論對于自主研發的信心。
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國產超級計算機系統均使用國外CPU,如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使用的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采用2560顆AMD皓龍CPU,運算速度達10萬億次;榮獲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服務于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聯想深騰6800超級計算機,則使用采用1060顆英特爾安騰2 CPU。
曙光公司總裁歷軍稱,龍芯將應用于2008年由曙光研發生產的下一代超級計算機上,預示著首個由我國自主研發的CPU真正實現商用即產業化。
去年10月,863項目、北京市承擔的8英寸100納米刻蝕機、大
角度離子注入機日前通過國家驗收,我國集成電路核心裝備技術從無到有。“十一五”規劃也指出:要“加快90納米及以下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中國IC業的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志堅曾指出:“龍芯的生產還在依靠別人,中國芯片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根本性的弱點并未克服,包括芯片業在內的高科技產業要靠戰略驅動而并非只是市場驅動。浮躁心態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和我們機制和體制的不完善有關,搞微電子難度要大得多。”
CPU的發展需要以國家戰略作為驅動力,以戰略驅動研究與開發,再來推動應用的發展。事實上,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也是美國政府戰略驅動的結果,新中國基礎工業的構建也同樣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