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加快實現從電子信息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下)

加快實現從電子信息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下)

作者:信息產業資深專家 董云庭 時間:2004-11-15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2004年7月A版

加快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轉變(下)

——18屆產業百強企業評述

 
  根據2003年企業營業收入排序的第18屆百強企業,經企業申報、地方行業管理部門推薦、信息產業部審核,近期已予公布。海爾集團公司以年營業收入806億元的佳績連續第二年蟬聯百強之冠;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和TCL集團分列第二、三名。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于持續快速的發展中。1997~2003年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6.4%,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年均7.7%的發展速度。按產業規模,1999年我國電子工業已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占世界總量的5.6%;2003年則占到世界總量的18%。去年統計范圍內企業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3%,比2000年翻了一番;實現利稅1000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利潤700億元,增長17%;出口總額1421億美元(海關統計),同比增長53.2%,占當年全國出口總額的32.4%,對全國外貿出口增長貢獻率為44.4%;工業增加值4000億元,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0.77%提高到3.43%。上述數據表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全國制造業中發展速度持續領先、產業規模位居前列、外貿出口連年第一、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重要支柱產業,實現了從新興產業到戰略性產業的快速跨越。

  十八年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隨著產業快速發展而與時俱進,在電子信息產業由大轉強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百強基本特點

大公司戰略已見成效

  2003年,第18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營業收入合計6632億元,比上屆增長16%,占全行業總量的35.3%;實現利潤283億元,增長19%,占全行業的40.4%;上交稅金230億元,增長20%,占全行業的76.7%。百強企業中有16家的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比十七屆增加4家,其中海爾超過800億元,已接近財富全球500強的進入門檻(101.73億美元);聯想、TCL、上廣電超過300億元;熊貓、海信、華為超過200億元。排名前10位的企業營業收入之和達3131億元,占百強企業總量的47.2%;利潤為126億元,占百強企業利潤總額的44.5%,其中深圳華為的利潤總額達38.1億元,為百強企業中之最。與此同時,以百強企業為核心的區域產業集群正在形成,在18屆百強企業中,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大地區各有26家百強企業,上述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勞動力、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占全行業的比例分別為72.5%、79.5%、79.2%和80.1%,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有了進一步提高。

品牌戰略加快實施

  2003年中國最有價值的品牌中,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的海爾、聯想、TCL、長虹、美的分列第一、第四、第六、第七和第八位;在2004年2月由世界經理人周刊等聯合公布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中,海爾作為中國本土的唯一品牌入選,列第九十五位。實施品牌戰略,使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份額不斷向名牌集中。2003年,四川長虹、惠州TCL銷售彩電3218萬臺,占總量的49.5%;深圳華為、上海貝爾和中興通信銷售程控交換機2745萬線,占總量的47.3%;普天、上廣電、TCL銷售手機7570萬部,占總量的40.6%。聯想集團和北大方正銷售微機526萬臺,占總量的16.4%。

知識產權戰略正在推進

  2003年,本屆百強企業投入研究開發經費26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已超過4%。深圳華為研究開發經費投入31.8億元,占營收的14.7%,而高額的研發投入使華為不斷突破核心技術,不斷積累自主知識產權。截止2003年11月,華為已申請國內外專利3662件(授權686件),其中85%屬于發明專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使華為掌握了WCDMA從系統到芯片設計的整套技術,使之成為全球少數幾個能提供全套WCDMA商用系統的廠商之一。除華為外,中興通信、上海貝爾、永鼎、東軟、四川九洲、廣無集團等10多家百強企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都已超過6%,基本與國際高技術企業的投入水平接軌。

標準戰略初見端倪

  在產業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不少百強企業主持或參與了自主技術標準的研究制定,以固化自有知識產權,同時加強標準制訂與產業化的緊密結合,促進產業加快發展。由我國首次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TD-SCDMA已完成試驗系統開發;自主制定的數字電視有線和地面傳輸標準方案取得明顯進展,部分技術指標達到甚至超過國外系統。

“走出去”戰略取得新進展

  作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骨干隊伍,百強企業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2003年百強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483億元人民幣,比上屆增長26%,出口交貨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有TCL、上廣電、長城集團、深圳華為、南京熊貓、四川長虹、惠州華陽等。深圳華為經過多年來在海外市場的艱難開拓,其產品已成功進入全球五大洲,去年海外銷售收入達10億美元。與此同時,百強企業積極參與跨國合作,開展以整合資源、調整結構為主導的國際并購活動。TCL集團從收購歐洲施耐德和美國的GO-VIDEO開始,又在去年以絕對控股成功實現與湯姆遜公司的合資,并將于今年7月正式開始運作,近期TCL又與阿爾卡特簽署備忘錄,組建從事移動通信產品研發生產的合資公司。開展跨國并購將有利于我國企業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快速建立海外優勢地位;將有利于企業在全球主要市場建立相對完整的產業架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將有利于充分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企業不斷做大做強。

 

國際差距分析

  雖然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綜合實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國際水平相比較,百強企業在產業結構、企業規模、技術創新、綜合效益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綜合競爭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企業規模有待擴大

  電子信息百強企業2003年營業收入總和為801億美元,尚不到IBM同年水平(891億美元);百強企業排首位的海爾集團,2003年營業收入97.4億美元,僅為IBM公司同期的11%。2003年《財富》全球500強的進入門檻為101.73億美元,我國電子信息企業要走向世界任重而道遠。

整體效益不容樂觀

  電子信息百強企業2003年營業收入平均利潤率為4.27%,與跨國公司相比明顯偏低,表1列出了本屆我國電子信息百強前7位企業與國際上著名電子企業的效益比較,除深圳華為外,其它6家百強企業的盈利水平普遍偏低。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2003年百強企業研發投入32.1億美元,尚不及IBM公司53億美元的2/3和思科公司48億美元的67%。投入不足,研究開發能力薄弱,微電子技術、軟件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發展滯后,專用材料、專用設備、關鍵元器件主要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大多尚未有自主知識產權。近年來,百強企業與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明顯增加,繼2002年的DVD知識產權 案之后,現又波及到彩電、手機等其它產品領域。跨國公司結成聯盟,利用技術專利、冠名權等知識產權制約我國企業,或通過海關扣壓我出口產品,或征收高額專利費,使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成本增加,國際競爭力削弱。此外,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產品以加工組裝為主,導致進入產業的技術、資金、市場三個門檻都低,彩電、微型計算機、激光視盤機、手機等無一不是如此,致使很多企業熱衷于新產品、熱銷產品的快速跟進,且很快進入貼牌生產和降價競銷階段。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從產品結構來看,彩電、程控交換機、微機、手機、視盤機等多數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而高端服務器、高端路由器、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等產品主要依靠進口,產品老化和開發滯后的矛盾加劇;從地區結構來看,百強企業中有78個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其營業收入比例更占88%,而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比例過低;從投資結構來看,電子信息百強中有一半企業的R&D投入不足營業收入的3%,而廣告費用和銷售費用投入比例過高;從出口結構來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雙低,服務貿易比例也低,不足5%,且出口產品以來料進料加工為主,一般貿易比例偏低。

芯片軟件已成軟肋

  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品的核心,而軟件則是樞紐。我國雖已成為全球生產銷售彩電、DVD、手機、顯示器的第一大國,但產品中的芯片一直為外國公司所壟斷。2003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469億塊(價值401.6億美元),約占國內總需求的90%。軟件產業十幾年來發展快速,但總量不大,層次不高,外包不多。在國內市場,基礎軟件基本上為境外產品,國產軟件占有率不足40%。從國際上看,全球軟件、電子信息產品和GDP三者的比例約為2:4:100(2002年全球三數據分別為6242億、10974億和31.5億美元),而我國軟件增加值尚不足GDP的0.5%。

高級人才依然饋乏

  勞動總體素質不高和人才結構性短缺是制約百強企業快速、協調發展的瓶頸之一。電子信息企業普遍缺乏五類人才:一是能從事頂層設計、組織領導重大工程的技術帶頭人;二是能占領科技和市場前沿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三是芯片、軟件、新型顯示器件、網絡產品、新一代移動通信產品的研究開發人才;四是從事制造工藝的專門人才;五是善于大生產管理和資本市場運作的高級管理人才。

 

未來發展要求

  國際國內產業發展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國電了信息產業不僅需要做大,而且必須做強。為加快實現從電子信息大國到電子信息強國的轉變,作為我國產業中堅力量的百強企業,應與時俱進,加快步伐,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綜合競爭力

  綜合競爭力是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系統競爭力和互補性競爭力。體現在:企業規模、生產率、經營成本、經濟效益、財務狀況達到國際水平;建立規范的現代產權制度,做到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統籌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統籌近期和未來持續發展,統籌內銷和出口有序發展,統籌人和環境和諧發展;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同業國際先進水平的勞動生產率和資產收益率,企業對市場變化反應快速、應變及時,抗風險能力強;建立并實施科學的決策機制、競爭機制、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以人為本,建立面向全體員工的良好成才環境和機制,充分發揮員工潛能,人力資源結構合理、配置到位。

國際化經營

  國際化經營是大公司的一個主要標志,包括:企業經濟外向度高,產品出口和境外的營業收入達到企業總收入的30%以上;企業主要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開拓國際市場的戰略正確,措施得當,境外客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有利于參與國際競爭;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的抗風險能力,可以抵御國際經濟突發性風波,熟悉WTO規則和國際慣例,善于應對貿易糾紛。

技術創新體系

  技術創新是一個體系,應從專用材料、專用元器件、專用設備到整機形成自己的“研發創新鏈”。大公司要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保證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超過10%,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6%;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年均專利數超過30項,每年能推出幾十種至上百種產品投放境內外市場,新產品產值率超過30%;產業化程度高,形成產品系列,在全球推出有規模效應和高知名度的國際品牌;形成一個有利于吸引人才與留住人才的發展環境、創新環境及工作條件。

管理水平

  建立優秀管理隊伍和實施科學管理是大公司的重要特征。要求企業領導班子熟法規、有遠見、善用人、長決策、重協調、快應變;建設與國際接軌、科學先進的企業管理體系和適應客戶、競爭和變化要求的企業業務流程;成本、效率、質量、服務指標達到同業國際先進水平;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國內領先;按照ISO、SA8000等標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關鍵詞: 電子信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