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爭議不斷 “云”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光就云計算的定義仍然有很大的爭議。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給出了一種實用、簡潔的定義:第三方提供商通過網絡動態提供及配置IT功能(硬件、軟件或服務)。
云計算是一種計算模式,而不是一種技術。在這種計算模式中,所有服務器、網絡、應用程序以及與數據中心有關的其他部分都通過互聯網提供給IT部門和最終用戶,這樣一來,IT部門只需購買自己所需的特定類型和數量的計算服務。云模式有別于傳統外包商的地方在于,客戶不必把自己的IT資源交給外人來管理。相反,客戶只要連接至“云”,即可獲取基礎架構服務、平臺(操作系統)服務或軟件服務――如軟件即服務(SaaS應用程序,完全可以把“云”當作提供同樣功能的內部數據中心或計算機。
云計算有哪些不同類型?
谷歌和雅虎提供的基于Web的電子郵件服務,CarbonITe或MozyHome提供的備份服務,Salesforce.com提供的客戶資源管理應用軟件,以及美國在線(AOL)、谷歌、Skype、Vonage及其他公司提供的即時通訊和VoIP服務,這些都是云計算服務,隱藏在另一個抽象層后面,使它們在最終用戶面前顯得更為簡單――最終用戶需要復雜計算架構才能提供的那種功能,但又不想知道是如何提供的。
目前有三種基本的云計算類型:
基礎架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提供網格或集群形式的虛擬化服務器、網絡、存儲和系統軟件,旨在補充或更換整個數據中心的功能。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亞馬遜的彈性計算云(EC2)和簡單存儲服務(Simple Storage Service),但IBM及其他傳統IT廠商也在提供這類服務,提供電信及更多服務的Verizon Business也是如此。
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提供虛擬化服務器,用戶可以在虛擬化服務器上運行現有的應用程序,或者開發新的應用程序,不必為維護操作系統、服務器硬件、負載均衡或計算容量而操心。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包括微軟的Azure和Salesforce的Force.com.
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作為知名度最高、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云計算,SaaS提供了復雜的傳統應用程序的所有功能,但是通過Web瀏覽器而不是安裝在本地的應用程序來提供。SaaS消除了應用服務器、存儲、應用程序開發及相關的常見IT問題方面的擔憂。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是Salesforce.com、谷歌的Gmail和Apps、美國在線、雅虎和谷歌的即時通訊,以及Vonage和Skype的VoIP.
云計算有什么樣的缺點?
據企業戰略集團的分析師Bob Laliberte表示,云不僅僅帶來了法律上的問題,還帶來了技術上的問題。
Laliberte說:“說到虛擬化方面,要是你的應用程序在玩捉迷藏,硬件在向你撒謊,這樣的環境就很難管理。而云使管理難度更大了。你不得不設法管理別人的在向你撒謊的硬件。”
Laliberte表示,云計算不會只涉及單個“云”。所有SaaS和基礎結構服務提供商都使用不同的技術和不同的標準,這就意味著與每家提供商的關系都會不一樣。你根本不會為“云”只提供某個應用程序或業務流程,準備隨時上路。
據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數據中心分析師James Staten聲稱,你也根本無法把應用程序遷移到云,就指望它們可以順利運行,即便使用最佳的虛擬化技術也是這樣。
Wolf表示,為了把任何龐大的企業任務遷移到云環境,至少需要與IT部門把同樣的工作負載從現有服務器遷移到新的虛擬或物理服務器上一樣大的工作量,包括重新配置網絡連接和存儲資源。
Laliberte表示,工作負載遷移過去后要密切關注出現的情況,這常常意味著要使用全然不同的一批管理應用軟件,這些管理軟件與公司現有的管理應用軟件集成起來效果差強人意――就算能集成的話。他表示,IBM、惠普、BMC及其他數據中心系統管理工具廠商正在盡快添加云管理功能,目的是為了盡量吸引之前與自己從未打過交道的客戶。
他說:“許多CIO對內部云有興趣,但他們對云環境固有的性能問題和安全性有顧慮。”
虛擬化市場的領頭羊VMware也在積極涉足云領域,其技術戰略的很大一部分基于這個概念:企業客戶應當能夠對所有的IT資產進行虛擬化,形成有望與同樣基于VMware虛擬化軟件的外部云無縫協同操作的“內部云”。
Wolf和Laliberte都認為,這種功能以及客戶愿不愿意乖乖跟從還是成問題。
Staten表示,云的最佳應用將是這種情況:當你預計需求突然增長時,能夠把特定的工作負載從內部服務器遷移到云提供商,充分利用云提供商的額外容量;峰值需求過后,減少容量,只需要為實際使用的資源付費。
Staten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云計算采用方面走在前列的CIO們表示,使用外部云可能是明智之舉,但衡量尺度和嚴格控制在云環境中比在平常的內部IT環境中來得還要重要,特別是由于云計算關系固有的控制機制寥寥無幾。他們建議,在決定要不要及為什么使用云服務、使用哪個云服務及如何使用之前,先要檢查這份問題核對表。雖然云計算的意圖很簡單,可是其影響及交付機制往往要復雜得多。
Staten說:“云計算方面的復雜問題比人們往往承認的多得多。”
為什么需要云計算?
據抨擊云計算的人士聲稱,使用云計算的理由有多少,不需要云計算的理由幾乎也就有多少。
造成云計算的理由很簡單:可以根據需要獲得復雜的數據中心服務;只要為自己所需的那部分服務付費;可以達到與提供商約定的服務級別;以及可以隨意增減功能。
不過,要是你依賴的計算機基礎架構歸別人所有,你可能無法如愿控制自己的數據和應用程序的性能,更不用說能夠審計或改變連授權用戶都必須遵守的流程和政策了。
一批軟件廠商正在涌入市場,希望利用管理工具來填補這個空缺,但這批產品仍然很不成熟。
據伯頓集團(Burton Group)的虛擬化和基礎架構分析師Chris Wolf聲稱,眼下在云方面,遵守《健康保險可攜性及責任性法案》(HIPAA)、《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及其他聯邦法規極其困難;而更重要的是,向審計部門證明你確實遵守規定極其困難。
Wolf說:“當你說到虛擬化時,即使底層硬件沒有共同之處,平臺和你使用的虛擬機管理程序方面至少也有一些共同之處。云并不是一應俱全(one- size-fits-all)的解決方案。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SaaS、亞馬遜的EC2及其他基礎架構服務,它們在如何對待靜態數據方面各不相同。這是一大問題。”
Wolf表示,由于數據被專有格式牢牢束縛,云計算客戶有可能失去數據;由于用來查看誰在使用數據或者數據在網絡上移動時,誰可以查看數據的工具不夠有效,可能會對數據失去控制性,又由于不知道數據何時受到了危及或受到了怎樣的危及,客戶可能會對數據失去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