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物聯網”的概念提出于1999年,其定義十分簡單,就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管理。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不過用戶端不僅局限于個人電腦,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實時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間。
物聯網之所以能夠把“物”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其中RFID(電子標簽)是最關鍵的技術,它可以快速讀寫、長期跟蹤管理,被認為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雖然好多人對RFID還稍顯陌生,但毫不夸張的說,RFID的未來推廣將極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比如在公路收費站,如果采用了RFID技術,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即可完成鑒別收費,根本不需要每輛車排隊交費;再比如在超市購物交費時,如果采用了RFID技術,推著滿滿的購物車,只要從收銀臺前一過,即可完成所有的結算,完全省卻了營業員一件一件物品掃描算賬的工作。
物聯網在現代農業領域的應用包括,如監視農作物灌溉情況,監測土壤空氣變更、畜禽的環境狀況以及大面積的地表檢測,收集溫度、濕度、風力、大氣、降雨量等數據信息,測量有關土地的濕度、氮濃縮量和土壤pH值等,從而進行科學預測,幫助農民抗災、減災,科學種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特別是最近幾年在設施農業中的運用卓有成效,目前位于加州Oxnard的草莓培育商Norcal Harvesting目前安裝一套物聯網系統,實時追蹤植物的狀況。系統還可以根據空氣和土壤的狀況,自動觸發相關行為,如澆水或調節溫度。這套系統由ClimateMinder開發,目的是幫助培育商更好地管理植物的生長情況,這套系統自公司2007年發布以來已被土耳其200多家溫室和苗圃所采用。此外,系統還在土耳其雞場、煙草存儲廠和冷藏倉庫使用。
盡管設施農業在我國已經取得成績,但是相比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平均單位產量低于國外的30%,但單位產量成本大于國外的50%,由于不合理的使用農藥,產品質量遠低于國外發達國家水平。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缺乏、設施農業技術裝備落后;沒有獲取專家指導的途徑,大多沿襲傳統的種植方法,生產管理粗放;設施的智能化水平低。
由物聯網結合設施農業發展的需要,可以在兩個層次上進行深入研究。研制智能化監控、人工輔助管理溫室,適應于一般經濟條件的農戶提高溫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對智能化實時監控及動態決策方案通過人工管理加以實施。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溫室綜合環境實量監控系統,各種溫室作物智能化管理決策系統,系列傳感器、計算機芯片與機電一體化系統。此種方式可以根據用戶需求,隨時進行處理,為設施農業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測、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模塊采集溫度傳感器等信號,經由無線信號收發模塊傳輸數據,實現對大棚溫濕度的遠程控制。
另一層面是研制智能化監控、自動化管理溫室,適應于經濟條件富裕的農戶、設施農業企業以及示范展示,提高溫室栽培管理水平。即對智能化實時監控及動態決策方案通過綜合環境控制與電動執行器自動實施。其關鍵技術包括溫室控制模式和計算機監控系統。其中,計算機監控系統采用由中心控制計算機、現場控制機、系列傳感器、電動執行器和局總數字通訊網絡等組成的分布式計算機監控系統,采用物聯網技術,在溫室生產中大量采用無線傳感器管理、調控溫度、濕度、光照、通風、二氧化碳補給,營養液供給及pH值、EC值等,使栽培條件達到最適宜水平,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具有綜合環境控制、肥水灌溉決策與控制、緊急狀態處理和信息處理等功能。
物聯網技術對于農業應用來說不是噱頭而是機遇,物聯網科技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現代農業的未來。農機企業要抓住物聯網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做到早學習、早認識、早研究、早部署、早見效,積極探索物聯網與現代農業應用結合點,確立研究及應用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