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目前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自古就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但是,近幾年來,尤其是這一兩年,人們卻對吃有了另一種感覺,那就是怕。從歐洲的瘋牛病、二惡英、口蹄疫等以及轉基因產品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再加上越來越嚴重的禽流感和此起彼伏的食品污染事件,已經使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頗有些談“食”色變。在我國,食品中毒事件頻頻發生,食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我國的消費者也增長了對食品供應的憂慮,產生出“這不能,那不能,還能吃什么”的疑問。
浙江省的消費者因食用摻“吊白塊”的粉絲而險些喪命,重慶查出不法廠商用“毛發水”兌制有毒醬油,廣東發現幾百噸黃曲霉素嚴重超標的毒大米……此外還有長期以來危害消費者的注水肉、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面粉增白劑超標等,形成一條在食品領域流行的“毒流”。消費者強烈要求知道我國食品流通領域的安全系數有多低、這樣的“毒流”何時能夠根治。
最為嚴重的是各種各樣的高致病性傳染病開始進行變種,慢慢地從動物向人傳染。肉類食物是人類正常的飲食鏈中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沒有這些多樣化的食物為人提供能量營養,人的健康就很難得到保障。而傳染病的隱蔽性和人類食物鏈的復雜性讓人很難防范。面對美味的菜肴,人們張開的嘴越來越猶豫。
鑒于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需要迅速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技術當屬最近興起的高科技——RFID。這種技術在國內的應用還不是很廣泛,只有少數地方使用這種技術,如二代身份證、郵政包裹等領域。但是,從國外已經應用的效果看,RFID在很多領域都有著絕對優勢。而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方面還有很多隱患,如果使用這種技術,那么無疑,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但是,如何使用這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呢?下面,我們以牛肉為例,來看一下從牲畜跟蹤到肉食管理,全程運用RFID技術。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RFID在牲畜跟蹤系統中,能在動物整個生命周期內,從養殖場到屠宰加工廠,必要時甚至可到最終消費者,實時追溯或跟蹤牲畜的移動和活動。
這種系統的關鍵是采用了獨特的識別方法。這種方法(PIDC)是一種精確的位置識別方法,根據世界各地統一的資產編碼進行識別,無論這些地方是飼養場、牧場、拍賣所,還是加工廠、動物運送點。系統的數據庫可為各地區服務,與其他資產識別碼連接,提供牲畜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的流動情況,以及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動態位置。
依靠這種精確的位置識別方法,RFID解決方案可確保任何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讓食品行業實現兩個最重要的目標,第一,徹底實施"源頭"食品追蹤解決方案。第二,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
RFID系統可提供食品鏈中食品與來源之間的可靠聯系,確保到達超市貨架及餐館廚房的食品的來源史是清晰的,并可追蹤到具體的動物或植物個體及農場。RFID是一個100%追蹤食品來源的解決方案,因而可回答用戶有關"食品從哪里來,中間處理環節是否完善"等問題,并給出詳盡、可靠的回答。可有效監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要得到動物健康方面的資料,利用這種系統就不必等候數小時或數天,所有現場最新數據會馬上實時顯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在野外、拍賣場、飼養場,還是在加工廠或其他地方,只要數據一收集上傳,就可馬上提供。只有RFID系統能達到這種水平,在幾秒內就能提供可靠信息,滿足災變性事件期間對信息的需求。必要時也可提供動物的其他信息,如掛在耳朵上的標簽資料、烙印或照片。當耳朵上的RFID標簽丟失、被竊或只有動物獨特的識別特征能識別時,該系統會提供一種識別的新手段識別的一種新手段。
RFID的數據庫以網絡為基礎,利用與互聯網可靠的連接及監測牲畜流動檢測點系統,提供實時追溯跟蹤服務,提供動物從飼養到生產所有階段整個流動過程的記錄。這種農、畜產品回溯跟蹤服務很可靠,有資格的用戶,包括生產者到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必要時都可利用這種服務。
而其現場數據收集系統能記錄動物所有活動,包括其ID及目前的位置。人們在某日某時對動物采取的行動都被記錄在案,包括出生、接種疫苗、治療、飼養、出售、運輸等,確保系統內牲畜識別準確可靠。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牛以及其他牲畜在飼養期間被如何喂養,這樣,我們更能清楚我們吃的肉禽是否安全。
這種系統內包括各種動物和牲畜,如肉牛、奶牛、馬、豬、綿羊、山羊及各種野生動物和馴養動物(如鹿、麋鹿、羊駝、鴕鳥,野牛、家禽、魚等),還包括所有市場和行業部門,形成一個包括生產者、拍賣和市場經營者、各種賣主、飼養人、運輸者、加工廠、批發零售商等在內的完整的食品監測鏈。
以網絡為基礎的系統收集記錄特殊的數據,如動物的RFID號、讀取動物通過的RFID讀取器的地址號及讀取的精確時間。然后數據以一定的格式通過網絡傳送,有關的人員數秒內就可從屏幕上看到結果。這種數據收集報告系統利用全國的電話線路系統進行實時傳遞,將數據從RFID讀取器高速、準確傳送到網絡服務器,成本非常低。
在食品供應中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頭由食品加工廠在食品上設置電子標簽,寫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頭的基本信息,如產地、出產日期、儲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
(2)從原產地出來的商品到達食品加工廠,在這個階段,加工廠再把加工好或包裝后的信息寫入。
(3)檢疫局檢疫信息、倉儲入庫信息寫入。
(4)出庫分銷到地方代理機構,直到超市、餐飲、快餐以及飯店,再將這一層信息寫入實現跟蹤鏈的最后環節。
(5)最后食品到達餐桌。
這些措施可以實現在整條供應鏈上對各環節的食品追蹤。
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RFID食品標簽有兩種方法來進行追蹤:一是從上游向下游進行跟蹤,即從農場、食品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商—運輸商—批發商—零售商,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質量監控以保證食品的衛生與安全;另一種是從下游向上游進行追溯,也就是消費者在零售商購買到的食品若發現了安全問題,可以向上游層層進行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安全問題的原因,特定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征以及實施問題產品的召回、這對于根除傳播途徑、杜絕問題的再發有積極意義。
RFID系統通過為每一件貨品提供單獨的識別身份及儲運歷史記錄,從而提供了一個詳盡而具有獨特視角的供應鏈,實現了上述兩個目標。
某肉牛成熟出欄后被送往屠宰場,分解為生鮮肉品。此時,下一個肉品跟蹤系統開始啟動,對應的飼養、屠宰階段的各項紀錄自動轉到肉品跟蹤系統中。需要查詢時,只要有這頭牛的ID號,就可以看到從出生后的各項情況。若發現疫情,可以及時地對上述過程進行調查,從而找出途徑和病因,采取措施,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以上系統總結為下述過程:
(1)牛在飼養場時對單個牛的防疫、喂料、疾病治療等信息進行全面的記錄;
(2)在屠宰場對牛的檢疫、準宰信息、牛耳標號進行記錄;
(3)牛屠宰時,將通過RFID標識與登記的牛的基本信息產生關聯;
(4)分割牛胴體時,通過掃描RFID標識,確定進入分割流水線的牛的耳標號碼。此時批量生成新的ID標識(用于信息追溯)與牛的基本信息產生關聯;
(5)分割后在牛肉產品的包裝上粘貼用于牛肉產品追溯的標簽;
(6)信息將通過互聯網發布。
在上述過程中,假如在檢疫過程中發現某牛患了瘋牛病,通過RFID所記錄的牛的防疫、喂料、疾病治療、飼養場等信息可以很快地找到與病牛接觸過的其他牛,然后進行隔離,對已經售出的肉進行回收。RFID上所記錄的信息能讓防治人員更快更便捷地找到傳染源和發病原因。
RFID在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
如同上面對牛等體格較大的動物的疫情防范系統類似,面對日益嚴重的禽流感,RFID技術同樣可以給使世界各地都頭疼的禽流感問題提供良好的疫情跟蹤、控制方案。
家禽的特征以及供應鏈與牲畜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家禽個體體格較小,提供與牲畜相同重量的肉食所需禽類數目較多,所以在家禽身上使用RFID技術的成本等方面較牲畜要困難。其次,野生禽類的活動范圍相當廣泛,很多野生禽類要進行遷徙,通過野生禽類跨越國界、海洋的大范圍內向家禽傳播疫情的先例并不罕見。但是,野生禽類雖然數目龐大,但它們的活動一般呈群體性,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又減輕了信息采集和防治的難度。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應用遠不局限在牲畜和禽類上,隨著技術的日趨完善和普及,更多的食品生產和流通企業和政府機構開始重視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上海市在采用RFID技術防治禽流感取得了一定經驗
首先,運送家禽進入上海市區的車輛要在身穿市政府統一配發的一次性防護服的檢疫員的引導下,進入消毒專用通道。開動藥水噴灑機對車身進行消毒,通道兩側共8個大風扇同時運轉,消毒藥水從8個出口噴出。30秒后,消毒完畢,檢疫員又將車輛引至監視器下檢查。
貨主將檢疫證和消毒證交給檢疫員。證明上面貨主姓名、產品名稱、數量、出運地、送達地都填寫得很清楚。在備注欄里,寫明“該批活禽經禽流感免疫”,并且有簽注人的簽名。
接著,檢疫員通過專門的讀取器將“供滬動物及動物產品信息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入電腦,查驗系統會自動將有關接收信息發回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復核,并同時將有關數據通過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業務局域網發送至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一一核對無誤后,檢疫員加蓋道口檢疫專用章,同時簽上自己的姓名并注明檢查完成時間,將新的信息:車輛的車牌信息、車主信息、目的屠宰場、進入道口的時間等等輸入登記卡,確保車輛到指定屠宰廠進行屠宰。如果車輛進入錯誤的屠宰場,系統將給出提示信息,并無法產生已屠宰記錄。
查證、驗物、消毒、信息登錄、合格蓋章,把關嚴格而規范,平均時間不超過20分鐘。
與此同時,整個過程已經被道口安裝的數字監控系統記錄下來,尤其是對車輛的外型、種類及車輛牌照的監控圖像將通過現有的道口光纖寬帶網絡傳回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控制處理系統,既便于實施遠程監控,又可將相關資料進行保存、回放、檢索,便于后續對比分析,為道口動物檢疫工作提供分析和遠程指揮。
進入屠宰場的車輛首先要對其檢疫證和消毒證進行檢查,查驗無誤后,將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入管理系統。
屠宰場帶有射頻卡刷卡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主要用來校驗販運畜禽及其產品的車輛是否正確到達了指定的屠宰場,并將到達的信息進行記錄后保存到數據庫。數據庫中的信息將以文件的形式匯總到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心數據庫。
在聯網中心端,將對來自道口錄入的信息和通過屠宰場上傳的信息,進行比對加工后統計出沒有到指定屠宰場進行屠宰的車輛,并將其打入“黑名單”,當該輛車再次進入上海時,系統將根據車牌號自動進行報警。
所有信息全部核對以后,工作人員才能卸貨、屠宰。
由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獨立開發的基于RFID技術的市境道口監控系統已經由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在動物產品指定進入上海的8個市境道口和覆蓋了上海95%以上屠宰量的9個大型屠宰場實施使用,有效地實現了外地進滬畜禽的屠宰監控。
屠宰后的肉禽進入批發市場后,批發交易活動的有關信息與屠宰場的信息關聯,這樣所有經由批發市場交易的畜禽產品均可以通過信息系統查詢得知它們的來龍去脈,一旦發生問題,可以快速地追查上游的來源信息,又可以追蹤它們的去向。
在購買禽類的超市,顧客只要到超市掃描查詢機上掃描一下信息條碼,屏幕上就會出現產品名稱,生產日期,公司名稱,生產地,檢疫證號,檢疫結果,檢疫日期等相關資料信息。從而讓廣大市民吃上放心的禽制品。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前景
RFID技術的方便實用讓很多的食品生產企業和衛生主管機構所看重,但在目前的條件下,RFID技術的高成本又讓很多食品生產企業望而卻步。
條碼標簽的成本才可以是1美分,而RFID標簽要數十美分,其差價為數十倍。條碼掃描器價值1,500美元,而RFID讀取器成本4,000美元。這樣看來,RFID的使用成本要高出條形碼很多,也就難怪很多食品生產企業寧可放棄便捷而安全的RFID而去使用傳統的條碼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條碼掃描器的使用壽命大約2年,而RFID讀寫器可以使用5~7年。參與RFID設備和標簽的生產和開發的企業越多,RFID的成本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這樣考慮起來,RFID的硬件和軟件實施成本不一定得會比條碼高很多。況且,RFID還能節省人力成本。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保證中的應用案例
在很多經濟發達國家和提取地區,是極其重視食品安全的。除了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外,還采用高科技手段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比如日本就建立了“食品身份證制度”,即產品履歷和跟蹤監視制度,要求生產、流通等各部門廣泛采用條碼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等電子標簽,詳細記載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各種數據。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要求對出口到當地的食品均必須能夠進行跟蹤和追溯。
國外的很多飼養場都已經運用RFID標簽來全程監測禽畜動物的基本狀況并且將RFID+條碼技術貫穿于食品安全始終全過程嚴格控制的產業鏈,保證向市場提供優質的放心肉食品。而被銷售的肉禽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根據包裝的標簽就可以實現全程追蹤和監管。
英國的Trenstar和ScottishCourageBrewing公司使用RFID標簽更好地實現對盛酒桶的追蹤。葡萄酒制造商還可以使用傳感技術的RFID標簽監控能夠影響酒品質量的酒桶所在環境溫度的變化。為了防止偽造品的沖擊,Sassicaia的制造商還在進一步考慮在酒瓶的標簽中加入RFID芯片。
歐洲開始將電子標簽用于家禽管理,而泰國的水產業則將RFID技術用于追蹤海產品。我國臺灣也開始同微軟合作將射頻技術應用于漁業養殖,來提升生鮮產品的安全和臺灣漁業的綜合競爭力。北京奧運會將采用RFID技術對所有食品加貼標簽以實現對食品的全程追溯,確保奧運會期間的食品安全。
隨著RFID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會有更多的企業使用RFID,我們的飲食環境會更加安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自古就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但是,近幾年來,尤其是這一兩年,人們卻對吃有了另一種感覺,那就是怕。從歐洲的瘋牛病、二惡英、口蹄疫等以及轉基因產品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再加上越來越嚴重的禽流感和此起彼伏的食品污染事件,已經使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頗有些談“食”色變。在我國,食品中毒事件頻頻發生,食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我國的消費者也增長了對食品供應的憂慮,產生出“這不能,那不能,還能吃什么”的疑問。
浙江省的消費者因食用摻“吊白塊”的粉絲而險些喪命,重慶查出不法廠商用“毛發水”兌制有毒醬油,廣東發現幾百噸黃曲霉素嚴重超標的毒大米……此外還有長期以來危害消費者的注水肉、蔬菜中農藥殘留超標、面粉增白劑超標等,形成一條在食品領域流行的“毒流”。消費者強烈要求知道我國食品流通領域的安全系數有多低、這樣的“毒流”何時能夠根治。
最為嚴重的是各種各樣的高致病性傳染病開始進行變種,慢慢地從動物向人傳染。肉類食物是人類正常的飲食鏈中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沒有這些多樣化的食物為人提供能量營養,人的健康就很難得到保障。而傳染病的隱蔽性和人類食物鏈的復雜性讓人很難防范。面對美味的菜肴,人們張開的嘴越來越猶豫。
鑒于這種情況,我們不得不需要迅速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技術當屬最近興起的高科技——RFID。這種技術在國內的應用還不是很廣泛,只有少數地方使用這種技術,如二代身份證、郵政包裹等領域。但是,從國外已經應用的效果看,RFID在很多領域都有著絕對優勢。而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方面還有很多隱患,如果使用這種技術,那么無疑,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但是,如何使用這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呢?下面,我們以牛肉為例,來看一下從牲畜跟蹤到肉食管理,全程運用RFID技術。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RFID在牲畜跟蹤系統中,能在動物整個生命周期內,從養殖場到屠宰加工廠,必要時甚至可到最終消費者,實時追溯或跟蹤牲畜的移動和活動。
這種系統的關鍵是采用了獨特的識別方法。這種方法(PIDC)是一種精確的位置識別方法,根據世界各地統一的資產編碼進行識別,無論這些地方是飼養場、牧場、拍賣所,還是加工廠、動物運送點。系統的數據庫可為各地區服務,與其他資產識別碼連接,提供牲畜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的流動情況,以及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動態位置。
依靠這種精確的位置識別方法,RFID解決方案可確保任何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讓食品行業實現兩個最重要的目標,第一,徹底實施"源頭"食品追蹤解決方案。第二,在食品供應鏈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
RFID系統可提供食品鏈中食品與來源之間的可靠聯系,確保到達超市貨架及餐館廚房的食品的來源史是清晰的,并可追蹤到具體的動物或植物個體及農場。RFID是一個100%追蹤食品來源的解決方案,因而可回答用戶有關"食品從哪里來,中間處理環節是否完善"等問題,并給出詳盡、可靠的回答。可有效監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要得到動物健康方面的資料,利用這種系統就不必等候數小時或數天,所有現場最新數據會馬上實時顯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在野外、拍賣場、飼養場,還是在加工廠或其他地方,只要數據一收集上傳,就可馬上提供。只有RFID系統能達到這種水平,在幾秒內就能提供可靠信息,滿足災變性事件期間對信息的需求。必要時也可提供動物的其他信息,如掛在耳朵上的標簽資料、烙印或照片。當耳朵上的RFID標簽丟失、被竊或只有動物獨特的識別特征能識別時,該系統會提供一種識別的新手段識別的一種新手段。
RFID的數據庫以網絡為基礎,利用與互聯網可靠的連接及監測牲畜流動檢測點系統,提供實時追溯跟蹤服務,提供動物從飼養到生產所有階段整個流動過程的記錄。這種農、畜產品回溯跟蹤服務很可靠,有資格的用戶,包括生產者到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必要時都可利用這種服務。
而其現場數據收集系統能記錄動物所有活動,包括其ID及目前的位置。人們在某日某時對動物采取的行動都被記錄在案,包括出生、接種疫苗、治療、飼養、出售、運輸等,確保系統內牲畜識別準確可靠。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牛以及其他牲畜在飼養期間被如何喂養,這樣,我們更能清楚我們吃的肉禽是否安全。
這種系統內包括各種動物和牲畜,如肉牛、奶牛、馬、豬、綿羊、山羊及各種野生動物和馴養動物(如鹿、麋鹿、羊駝、鴕鳥,野牛、家禽、魚等),還包括所有市場和行業部門,形成一個包括生產者、拍賣和市場經營者、各種賣主、飼養人、運輸者、加工廠、批發零售商等在內的完整的食品監測鏈。
以網絡為基礎的系統收集記錄特殊的數據,如動物的RFID號、讀取動物通過的RFID讀取器的地址號及讀取的精確時間。然后數據以一定的格式通過網絡傳送,有關的人員數秒內就可從屏幕上看到結果。這種數據收集報告系統利用全國的電話線路系統進行實時傳遞,將數據從RFID讀取器高速、準確傳送到網絡服務器,成本非常低。
在食品供應中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頭由食品加工廠在食品上設置電子標簽,寫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頭的基本信息,如產地、出產日期、儲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
(2)從原產地出來的商品到達食品加工廠,在這個階段,加工廠再把加工好或包裝后的信息寫入。
(3)檢疫局檢疫信息、倉儲入庫信息寫入。
(4)出庫分銷到地方代理機構,直到超市、餐飲、快餐以及飯店,再將這一層信息寫入實現跟蹤鏈的最后環節。
(5)最后食品到達餐桌。
這些措施可以實現在整條供應鏈上對各環節的食品追蹤。
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RFID食品標簽有兩種方法來進行追蹤:一是從上游向下游進行跟蹤,即從農場、食品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商—運輸商—批發商—零售商,這種方法主要用于質量監控以保證食品的衛生與安全;另一種是從下游向上游進行追溯,也就是消費者在零售商購買到的食品若發現了安全問題,可以向上游層層進行追溯,最終確定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安全問題的原因,特定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征以及實施問題產品的召回、這對于根除傳播途徑、杜絕問題的再發有積極意義。
RFID系統通過為每一件貨品提供單獨的識別身份及儲運歷史記錄,從而提供了一個詳盡而具有獨特視角的供應鏈,實現了上述兩個目標。
某肉牛成熟出欄后被送往屠宰場,分解為生鮮肉品。此時,下一個肉品跟蹤系統開始啟動,對應的飼養、屠宰階段的各項紀錄自動轉到肉品跟蹤系統中。需要查詢時,只要有這頭牛的ID號,就可以看到從出生后的各項情況。若發現疫情,可以及時地對上述過程進行調查,從而找出途徑和病因,采取措施,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以上系統總結為下述過程:
(1)牛在飼養場時對單個牛的防疫、喂料、疾病治療等信息進行全面的記錄;
(2)在屠宰場對牛的檢疫、準宰信息、牛耳標號進行記錄;
(3)牛屠宰時,將通過RFID標識與登記的牛的基本信息產生關聯;
(4)分割牛胴體時,通過掃描RFID標識,確定進入分割流水線的牛的耳標號碼。此時批量生成新的ID標識(用于信息追溯)與牛的基本信息產生關聯;
(5)分割后在牛肉產品的包裝上粘貼用于牛肉產品追溯的標簽;
(6)信息將通過互聯網發布。
在上述過程中,假如在檢疫過程中發現某牛患了瘋牛病,通過RFID所記錄的牛的防疫、喂料、疾病治療、飼養場等信息可以很快地找到與病牛接觸過的其他牛,然后進行隔離,對已經售出的肉進行回收。RFID上所記錄的信息能讓防治人員更快更便捷地找到傳染源和發病原因。
RFID在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
如同上面對牛等體格較大的動物的疫情防范系統類似,面對日益嚴重的禽流感,RFID技術同樣可以給使世界各地都頭疼的禽流感問題提供良好的疫情跟蹤、控制方案。
家禽的特征以及供應鏈與牲畜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家禽個體體格較小,提供與牲畜相同重量的肉食所需禽類數目較多,所以在家禽身上使用RFID技術的成本等方面較牲畜要困難。其次,野生禽類的活動范圍相當廣泛,很多野生禽類要進行遷徙,通過野生禽類跨越國界、海洋的大范圍內向家禽傳播疫情的先例并不罕見。但是,野生禽類雖然數目龐大,但它們的活動一般呈群體性,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又減輕了信息采集和防治的難度。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應用遠不局限在牲畜和禽類上,隨著技術的日趨完善和普及,更多的食品生產和流通企業和政府機構開始重視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
上海市在采用RFID技術防治禽流感取得了一定經驗
首先,運送家禽進入上海市區的車輛要在身穿市政府統一配發的一次性防護服的檢疫員的引導下,進入消毒專用通道。開動藥水噴灑機對車身進行消毒,通道兩側共8個大風扇同時運轉,消毒藥水從8個出口噴出。30秒后,消毒完畢,檢疫員又將車輛引至監視器下檢查。
貨主將檢疫證和消毒證交給檢疫員。證明上面貨主姓名、產品名稱、數量、出運地、送達地都填寫得很清楚。在備注欄里,寫明“該批活禽經禽流感免疫”,并且有簽注人的簽名。
接著,檢疫員通過專門的讀取器將“供滬動物及動物產品信息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入電腦,查驗系統會自動將有關接收信息發回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復核,并同時將有關數據通過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業務局域網發送至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一一核對無誤后,檢疫員加蓋道口檢疫專用章,同時簽上自己的姓名并注明檢查完成時間,將新的信息:車輛的車牌信息、車主信息、目的屠宰場、進入道口的時間等等輸入登記卡,確保車輛到指定屠宰廠進行屠宰。如果車輛進入錯誤的屠宰場,系統將給出提示信息,并無法產生已屠宰記錄。
查證、驗物、消毒、信息登錄、合格蓋章,把關嚴格而規范,平均時間不超過20分鐘。
與此同時,整個過程已經被道口安裝的數字監控系統記錄下來,尤其是對車輛的外型、種類及車輛牌照的監控圖像將通過現有的道口光纖寬帶網絡傳回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央控制處理系統,既便于實施遠程監控,又可將相關資料進行保存、回放、檢索,便于后續對比分析,為道口動物檢疫工作提供分析和遠程指揮。
進入屠宰場的車輛首先要對其檢疫證和消毒證進行檢查,查驗無誤后,將登記卡里的信息讀入管理系統。
屠宰場帶有射頻卡刷卡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平臺,主要用來校驗販運畜禽及其產品的車輛是否正確到達了指定的屠宰場,并將到達的信息進行記錄后保存到數據庫。數據庫中的信息將以文件的形式匯總到上海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中心數據庫。
在聯網中心端,將對來自道口錄入的信息和通過屠宰場上傳的信息,進行比對加工后統計出沒有到指定屠宰場進行屠宰的車輛,并將其打入“黑名單”,當該輛車再次進入上海時,系統將根據車牌號自動進行報警。
所有信息全部核對以后,工作人員才能卸貨、屠宰。
由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獨立開發的基于RFID技術的市境道口監控系統已經由上海市畜牧獸醫辦公室在動物產品指定進入上海的8個市境道口和覆蓋了上海95%以上屠宰量的9個大型屠宰場實施使用,有效地實現了外地進滬畜禽的屠宰監控。
屠宰后的肉禽進入批發市場后,批發交易活動的有關信息與屠宰場的信息關聯,這樣所有經由批發市場交易的畜禽產品均可以通過信息系統查詢得知它們的來龍去脈,一旦發生問題,可以快速地追查上游的來源信息,又可以追蹤它們的去向。
在購買禽類的超市,顧客只要到超市掃描查詢機上掃描一下信息條碼,屏幕上就會出現產品名稱,生產日期,公司名稱,生產地,檢疫證號,檢疫結果,檢疫日期等相關資料信息。從而讓廣大市民吃上放心的禽制品。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前景
RFID技術的方便實用讓很多的食品生產企業和衛生主管機構所看重,但在目前的條件下,RFID技術的高成本又讓很多食品生產企業望而卻步。
條碼標簽的成本才可以是1美分,而RFID標簽要數十美分,其差價為數十倍。條碼掃描器價值1,500美元,而RFID讀取器成本4,000美元。這樣看來,RFID的使用成本要高出條形碼很多,也就難怪很多食品生產企業寧可放棄便捷而安全的RFID而去使用傳統的條碼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條碼掃描器的使用壽命大約2年,而RFID讀寫器可以使用5~7年。參與RFID設備和標簽的生產和開發的企業越多,RFID的成本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這樣考慮起來,RFID的硬件和軟件實施成本不一定得會比條碼高很多。況且,RFID還能節省人力成本。
RFID技術在食品安全保證中的應用案例
在很多經濟發達國家和提取地區,是極其重視食品安全的。除了建立相關法律制度外,還采用高科技手段對食品安全進行管理。比如日本就建立了“食品身份證制度”,即產品履歷和跟蹤監視制度,要求生產、流通等各部門廣泛采用條碼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等電子標簽,詳細記載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各種數據。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要求對出口到當地的食品均必須能夠進行跟蹤和追溯。
國外的很多飼養場都已經運用RFID標簽來全程監測禽畜動物的基本狀況并且將RFID+條碼技術貫穿于食品安全始終全過程嚴格控制的產業鏈,保證向市場提供優質的放心肉食品。而被銷售的肉禽一旦發生質量問題,根據包裝的標簽就可以實現全程追蹤和監管。
英國的Trenstar和ScottishCourageBrewing公司使用RFID標簽更好地實現對盛酒桶的追蹤。葡萄酒制造商還可以使用傳感技術的RFID標簽監控能夠影響酒品質量的酒桶所在環境溫度的變化。為了防止偽造品的沖擊,Sassicaia的制造商還在進一步考慮在酒瓶的標簽中加入RFID芯片。
歐洲開始將電子標簽用于家禽管理,而泰國的水產業則將RFID技術用于追蹤海產品。我國臺灣也開始同微軟合作將射頻技術應用于漁業養殖,來提升生鮮產品的安全和臺灣漁業的綜合競爭力。北京奧運會將采用RFID技術對所有食品加貼標簽以實現對食品的全程追溯,確保奧運會期間的食品安全。
隨著RFID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會有更多的企業使用RFID,我們的飲食環境會更加安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