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設計應用 > 液晶顯示技術40年發展歷程回顧

液晶顯示技術40年發展歷程回顧

作者: 時間:2010-01-04 來源:網絡 收藏

  “ 使用液晶可以制造超薄顯示屏”。40多年前的1968年5 月,美國RCA公司在紐約召開的屏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震驚了全世界。發現液晶可用于顯示的是RCA公司的George Heilmeier,他甚至還表示,“夢想中的壁掛式電視只需數年即可實現”。自那之后,日本、英國、瑞士、德國的顯示屏研發人員都開始參與液晶面板的開發工作,全球性開發的帷幕正式拉開。

經歷4個階段發展為

  但是,屏的實用化并不容易(見圖1)。當時,液晶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等基本問題都未能解決,使用不到1個小時顯示就會消失,更別提要用液晶制造電視了。


圖1 屏的發展歷經4個階段

  之所以會存在使用壽命和可靠性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將直流電壓加載到液晶上時,液晶材料及電極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質。雖然也可以采用交流電來驅動液晶,但是顯示性能較差。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是夏普公司。該公司發現,如果在液晶材料中加入離子性雜質,使其導電率升高,就可以采用交流驅動獲得良好的顯示特性。利用這項技術,1973年5 月,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液晶應用產品—— 使用液晶顯示屏作為顯示部件的小型計算器EL-805。

  夏普公司的液晶計算器上采用的液晶顯示屏是由RCA公司生產的DSM(動態散射模式) 液晶,而不是目前常見的TN(扭曲向列)模式液晶。但是,要采用DSM制造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DSM的點陣顯示掃描線在數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1971年出現的TN 模式解決了這個問題。TN液晶能起到快門的作用,通過使液晶分子在電場中移動,就可以控制光的開/關。目前,幾乎所有液晶顯示屏都在采用這個工作原理。

  雖然TN模式可使點陣顯示的掃描線數量大為增加,但當掃描線增加到60條左右時, 圖像就會發生變形。對于這個問題,最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的是日立制作所的川上英昭。他發現,掃描線的最大數量取決于電壓-透過率曲線的上升沿。于是,各機構開始競相研究如何提高電壓-透過率曲線的上升沿。隨之出現了將液晶的扭曲角從TN模式下的90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 模式。1982年,英國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overi公司(BBC)試制出掃描線數量達到135條的STN液晶顯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還是很難制造,這是因為STN液晶仍然存在對比度較低、很難顯示細微灰階的問題。突破這一壁壘的,是通過TFT(薄膜場效應晶體管)來控制各像素的有源矩陣驅動技術。與以往的單純矩陣驅動不同,有源矩陣驅動技術可以獨立控制各像素,從而防止因受到周圍像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交調失真,因此可以顯示高對比度與細微灰階。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