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AVS標準在直播衛星中的應用
建議首顆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采用自主AVS標準、芯片和整機產品,以形成規模大、實力強的衛星產業。
1、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營造重大產業與技術機遇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規劃的高技術工程,其目標是促進航天工業、廣播電視媒體制作業、衛星接收設備制造業、軟件等產業的快速成長,創造出千億元人民幣的內需市場,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的關鍵技術包括衛星通信技術和數字音視頻技術兩大部分。中國航天事業四十多年來的迅猛發展,為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的建立和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信息產業作為迅猛發展的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完全能夠為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提供自主的產品,我國自主制定的數字音視頻標準AVS,達到了第二代音視頻編碼的最新水平,采用AVS的中國直播星比采用第一代標準的國外直播星系統領先了十年。因此,我國的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系統不僅是自主知識產權的,還將是全球領先的信息服務平臺,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
2、視頻編碼標準更新換代,專利許可成為障礙
數字電視標準最重要的是信源編碼標準和信道編碼標準。信道技術即通常所說的傳輸技術,包括射頻技術和調制解調技術(數字電視才需要),解決在不同的傳輸物理介質上傳輸數字信號的問題。信源編碼技術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數字音視頻海量數據的編碼壓縮問題,故也稱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無論采用何種信道技術,信源編碼都是必要的。
眾所周知,數字化視頻的原始數據量是十分龐大的,例如,標準清晰度的數字視頻每秒的數據量超過200M比特,高清晰度數字電視每秒的數據量超過1G比特。數字音視頻要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得到應用,必須采用先進的壓縮編碼算法進行大幅度壓縮。而反映壓縮效率的壓縮比也就成為數字電視乃至數字音視頻產業的“基本指數”。
國際上音視頻編解碼標準主要有兩大系列: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第一聯合技術組(ISO/IEC JTC1)制定的MPEG系列標準,數字電視采用的是MPEG系列標準;ITU針對多媒體通信制定的H.26x系列視頻編碼標準和G.7系列音頻編碼標準。標準發展過程如圖1。
![]() |
圖1 音視頻標準發展史 |
1994年制定的MPEG-2標準是國際音視頻標準領域的一個里程碑,是音視頻行業遵循的基本標準。近十年來,音視頻編碼技術本身和產業應用背景都發生了明顯變化。ITU-T于1997年提出的一個長期的視頻標準化項目H.26L,ITU-T并在1999年8月推出該標準的第一版測試模型。為了響應ISO/IEC MPEG對先進視頻編碼技術的需求,從2001年開始,ISO和ITU開始組建了聯合視頻工作組(JVT,Joint Video Team ,ISO/IEC MPEG和ITU-T VCEG聯合視頻工作組),在H.26L的基礎上開發新的視頻編碼標準,目標定位在制定一套兼顧廣播和電信、覆蓋從低碼率通信到高清晰電視的廣域標準。在ISO/IEC中,該標準的正式名稱為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標準;在ITU-T中的正式名稱為H.264標準。2003年下半年,ISO/IEC以MPEG-4第十部分(ISO/IEC 14496-10)的名義正式發布了這項標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