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解決微電網并網的效益問題
微電網(Microgrid)系統為近年世界各國電力科技發展重點,主要效益歸納為二,首先,由于再生能源為間歇性能源,大量的再生能源併入電網將造成電壓浮動的問題,影響區域電網供電穩定度;微電網具穩定電壓及頻率功能,可有效引入再生能源進入電網,提升區域電網再生能源之使用率。其次,微電網具有尖峰用電調節(Peak Shaving)作用,可降低尖峰用電的系統設備需求規格及成本,配合時間電價制度抑制用電行為,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事實上,日本于2010年即成立智慧社區(Smart Community)聯盟,由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發展組織(NEDO)于橫濱、豐田、京都府與北九州等四個都市進行微電網示範計畫;中國大陸則將微電網試點列入十二五計畫,國家電網電力公司已于南麂島和鹿西島分別建置離網型及并網型微電網示范工程。
2012年美國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NREL)亦與沙加緬度市電力公司(SMUD)于加州建置微電網示範系統;韓國國網更進一步在濟州島上建置智慧電網 (Smart Grid)測試區。至于歐盟則提出第七期架構方案(Framework Programme 7),由雅典科技大學領導團隊于Kythnos島內建置微電網測試系統;另外,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和法國等也都有微電網示範計畫正在運行。
實現節能減碳目的 核研所加速微電網測試
為接軌國際間節能減碳風潮,臺灣核能研究所(簡稱核研所)亦致力發展自主式(Autonomous)微電網技術,并規畫分叁個階段進行,以有效提升國內再生能源利用率。第一階段系統將著重分析與關鍵技術研發,第二階段則進行系統工程整合,以能源電子技術配合微電網能源管理及儲能技術,發展區域電網再生能源滲透率達10%(裝置容量20%)的電力控制技術。
第三階段將進行系統試運轉,以分散式發電架構,示範并推廣自主式控制的微電網系統,于市電併聯與孤島運轉平穩切換,有效控制微電網再生能源發電滲透率達 20%(裝置容量達40%),提升國家能源安全、開發新興國家市場與加入先進國家市場供應鏈,同時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及能源新興產業的契機。
目前,核研所已完成建置國家級首座一百瓩(kW)級自主式低壓380伏特(V)微型電網示範系統及測試平臺(圖1),提供產業、學術單位、研究機構、電力公司等進行研究與測試,并發展微電網相關核心技術,包含能源電子、電力系統、智慧控制與能源管理、電網級儲能系統與應用工程技術等四大關鍵技術。
圖1 百瓦級自主式微電網試驗場
微電網經由靜態開關與市電併聯,當內部發生故障或外部市電故障時,靜態開關運用主動式孤島偵測技術,快速確認故障并完成隔離動作;而儲能系統藉由雙向功率轉換器(圖2)連結微電網電力匯流排,于一個周期內,由電流源快速轉換為一穩定電壓源,提供能量給予負載使用。
圖2 雙向功率轉換器裝置構造圖
當靜態開關跳脫瞬間,微電網電力匯流排電壓將驟降,此時分散式電源搭配具實、虛功率控制及低電壓穿越功能(LVRT)的再生能源電力轉換器(圖3),仍在可容忍電壓範圍內,持續與微電網的電力匯流排連接,使微電網內部持續供電,達成市電併聯模式與孤島運轉模式間之平穩切換。當微電網內部故障排除或外部市電恢復時,靜態開關判斷市電正常,則利用雙向功率轉換器調整實、虛功率輸出至微電網電力匯流排,當內外部的電力匯流排電壓、頻率同步后(圖4)令靜態開關閉合,微電網再重新併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