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智能交通及監控精細化管理技術
目前,廣州智能亞運交通及監控系統建設正在大力推進,運用不斷發展的智能交通科學技術,引入信息技術到交通管理和控制領域,努力建成安全、暢通、有序、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路面、水面、地下、空中組成的空間路網的通行能力,充分發揮大型城市智能交通建設的示范作用,這是廣州邁向國際化與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力時機。關于2010 年亞運是廣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國際性體育盛會,需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廣州建設成為全省“首善之區”,結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實際,組織實施亞運交通保障籌備工作,形成一個琶洲OCA總部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白云新城、亞運城、廣州大學城五大賽區的亞運空間格局,確保第16屆亞運會和第10屆亞殘運會期間道路交通的高效運行。廣州智能交通系統GZ-ITS(GuangZhou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其規劃及實施研究等工作在迎接亞運交通車輛管理領域已取得了重大成果,使得空間路網與人、車等交通運輸工具協調統一,大幅度提高了廣州市交通運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有效地減少了交通負荷和環境污染,為保證亞運的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路網運輸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礎,使GZ-ITS可獲得長足的高效發展。
一、智能亞運交通科技建設與發展的現狀分析。
關于廣州智能交通系統GZ-ITS建設的工作任務與計劃中,明確了道路交通管理科技部門的職責范圍,負責組織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指揮系統及其亞運擴展工程的建設、改造、完善和維護,做好亞運期間交通警保衛的交通設施保障,協調各類交通指示標志標準化改造工作,會同其它部門制定道路交通規劃和交通組織方案,并指定專人監督、跟進亞運城、比賽場館、周邊市政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含臨時停車場及交通監控系統的建設改造工作,及時參與審核轄區的交通管理和組織方案的實施,開展交通整治專項行動,以滿足亞運賽事交通保障的全面要求;關于亞運交通保障工作的機制,是按照逐級協調、逐級督辦的工作原則進行,由各級亞運辦和專責工作組分別負責不同層次工作的協調督辦。亞運辦負責制定方案和組織實施,對實施中的重大事項以及各工作組反映的重大問題,及時報請亞運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后由亞運辦貫徹落實。2010年5月,將根據亞運工作需要調整亞運工作機構的職能,充實人員,成立亞運交通保障指揮部,負責亞運交通保障的總指揮和亞運場館群的駐場指揮工作;關于總體安排,從2008年12月至2010年10月為賽前籌備階段,2010年10月至12月為賽時運行階段。主要進程分七個階段:第一,亞運交通保障協調工作全面啟動;第二,組織實施亞運交通保障籌備工作任務計劃;第三,籌建亞運會、亞殘運會賽時運行指揮體系,并配合亞運會測試賽,初步檢查驗收亞運交通保障工作的主要成果;第四,全面完成亞運交通保障工作的任務,并組織檢查驗收工作;第五,廣州亞運會賽時運行;第六,亞殘運會賽時運行;第七,完成亞運交通保障協調工作總結。廣州是全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其交通科技建設不僅要在珠三角區域內有示范作用,對于全省甚至整個國家的中心城市都有示范意義。為此,在亞運交通建設和保障方面是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加擴容智能交通設施,建立專用信息平臺,為亞運會的順利舉辦提供了科技保障。
在城市交通管理與科技發展、建設方面,從2004年成功獲得第十六屆亞運會的主辦權以來,加大了智能亞運交通科技設施建設的力度,科技投入比例大大提高,強化了交通事故預防,加大了車輛和駕駛人管理,凸顯了提高道路交通執法、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了面對復雜多變的惡劣環境下處置、處理交通事故的能力,使得道路交通事故持續下降,死傷人數同比往年下降比例可達20%左右,極大的減少城市道路交通的經濟損失,減少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安全、有序、暢通的道路交通環境。的確,在智能亞運交通管理和科技建設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亞運交通保障與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智能亞運交通監控系統的設計要求與分析
現分析亞運會場館及道路交通監控系統設計的要求有三個:(一)道路交通設計,主要包括交通工程、交通組織設計和交通信號、交通控制、監控及通信管線設計,對于亞運城及各場館內部道路、與外部市政道路連接部位、停車場應對交通工程進行設計,內部道路交通組織、進出口、車庫進出口、安檢口的布置,應結合周邊城市道路交通組織,與市政道路協調銜接,必須考慮亞運安保的要求,避免在主要道路開設過多出入口,減少主干道出入口,利用好內部道路組織場地內車輛交通流線。對于亞運安保臨時設施需要占用綠化用地,利用公共綠地設置停車場,其車輛進出口要符合亞運安保和賽時交通組織的需要。道路綠化帶開設臨時車輛進出口,也要符合亞運安保和賽時交通組織的需要。對于道路綠化應與交通標志信號燈等交通安全設施相協調,避免阻擋司機觀察交通安全設施的視線,在重要路段、路口設計安裝必要的監控設施;(二)場館內部交通設計,場館范圍應確定賽時安保封閉線、安檢通道,所有人員和車輛都要憑證或門票才能進入安保封閉區。安保封閉線內按安保要求設前院和后院,普通觀眾限制在前院范圍活動,后院應設置在場館主席臺方向,是運動員、裁判員、官員及工作人員等亞奧理事會大家庭成員活動專區,前后院通道進出口應分開,前后院交通流線不交叉。對于安保線上的安檢口處要有充足的人車緩沖區,設置觀眾集散廣場,保障候檢人員集散和車輛不在主要道路聚集和排隊,不影響車輛進出和途經正常交通。車輛安檢口應設置緩沖區和候檢車輛停車區,防止候檢車輛阻塞周邊道路交通,應預留貴賓車輛免檢通道。對于場館應設貴賓警保衛對象專用通道和進出口、停車區,運動員裁判員官員貴賓通道等進出通道不應貫穿觀眾候檢區。對于進場流線設計要符合安保要求,安保檢查點的設置應充分考慮道路交通組織的需要,候檢車輛應不影響市政道路正常交通。場地內部人員流線應與外部交通流線相結合,外部交通流線應結合前后院的劃分進行區分。對于場地內道路應符合道路設計規范,道路橫縱坡度、線形、彎道半徑等安全技術指標應符合相應的規范要求,對于場館內交通道路路口、路段也應設計安裝必要的智能監控設施;(三)智能亞運交通監控設施的設計,對于交通控制與指揮系統要實現大部分路口的信號控制,結合內環線和地鐵建設,全市交管部門聯動,建立城市主干光纖網和智能化程度高的空間路網交通指揮中心,引用信息技術與城市交通電子地圖,實時準確發布空間路網通行狀況、警力布置情況等交通管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