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18動力電池拆分背后的兩面人生
據了解,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2月12日由長城汽車注冊成立,經營業務主要為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方面的開發和銷售。同年10月,長城汽車卻以7.9億元的價格把蜂巢能源出售給了保定瑞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1/397218.htm對此,長城汽車曾坦言,轉讓蜂巢能源科技的主要目的在于節約資本支出、集中資源發展核心主業、提升盈利能力。
此次長城汽車出售123項公司專利、非專利技術資產及部分資產則意味著,長城汽車已經完全剝離其動力電池公司的相關業務,使其獨立化運營。
面對國內外動力電池巨頭們在紅海市場的激烈廝殺,脫離了長城汽車庇佑的蜂巢能源能否經得起風浪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國內如此,國外也不例外。
去年8月,日產宣布出售其旗下動力電池業務——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oration(AESC)給遠景能源,預計交易將在今年3月底之前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AESC總部位于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2007年由日產汽車、日本電氣(NEC)和NEC東金共同出資創立,其中日產持有51%的股權。AESC自2010年開始向日產首款純電動汽車Leaf(聆風)供應電池,截至目前已為全球38萬輛聆風電動車提供動力。
但AESC主要從事錳酸鋰電池單元、模塊及鋰電池組的生產。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滿足新能源汽車高續航里程的動力電池逐漸成為主流。而錳酸鋰電池能量密度低、電解質相容性差以及衰減較快等缺點,使得其逐漸被主流車企拋棄。
2014年,時任日產董事長的卡洛斯·戈恩就提出出售AESC的建議,以便為旗下的電動汽車能尋找性價比更高的動力電池。戈恩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從供應商那里購買電池要比自己生產電池更劃算。
技術路線的不同,使得AESC在新能源乘用車的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即便是日產汽車,為了應對其他新能源車企的競爭,也于2015年開始采購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鋰電池。控股股東的放棄給AESC帶來了沉重打擊,同時AESC電池業務連年攀升的運營成本更是雪上加霜,緊接著在2016年,日產汽車就做出了剝離電池業務的決定。
無論是長城汽車還是日產汽車,剝離電池業務,都為了節約資本支出,聚焦主業,提升公司核心產品的競爭力。它們在發展動力電池業務之初,未曾不想延伸產業鏈,掌握核心技術,打造成本優勢,但是無奈實力不允許啊,最后只能選擇剝離電池業務。
對于長城汽車、日產AESC來說,動力電池業務基本已畫上句號。對于比亞迪來說,2018年年底拆分完畢的設想已是不可能了,那么2019年年初將拆分完畢的設想是否會順利實現仍不得而知,但動力電池業務獨立后的比亞迪,對市場格局將會產生哪些影響?能否再造一個類似“寧德時代”的神話也很值得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