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設計應用 > 高級計量體系(AMI)中的智能電能表設計

高級計量體系(AMI)中的智能電能表設計

作者: 時間:2012-03-13 來源:網絡 收藏

頂層為主站層,是系統的測量/數據管理中心、通信管理中心和電力用戶預付費管理中心。
第二層為上行通信層,滿足主站與電表、主站與手持終端等遠程通信的需求,為電網公司和電力用戶提供雙向交互的通信信道。
第三層為智能與分布式電源接入層,包含、智能手持終端、分布式發電系統等設備或裝置。
其中,作為核心設備主要實現電能、需量測量、階梯電價、費率和時段、凍結、預付費功能、參數設置、事件記錄及上報、遠程通信、本地通信、數據采集存儲、編程、電價計費等功能;智能手持終端輔助主站系統完成現場數據采集、現場售電、現場客戶服務等功能;分布式發電系統含電源和并網設備,實現分布式能源接入。
最底層為戶內智能終端層,顯示終端與構成電力用戶與電網交互的門戶。
1.2 智能電能表在中的作用
在AMI四層結構中,智能電能表發揮著重要作用。智能電能表將有助于在消費者和電力公司之間實現實時通信,使人們能夠基于環境和價格的考慮,最大程度地優化能源用量。智能電能表使智能電網具有多層智能,能夠實時分析、決策、計劃并作出積極的行為。
目前,采用智能電能表不僅可以實現對電能質量進行監測,而且可以通過儀表的網絡通信接口實現雙向數據遠程傳輸,組成分布式測控網絡系統。
智能電能表不但能顯示用電量,而且能顯示電能價格,能實現連續的帶有時標的多種間隔用電計量,而且具有電量凍結功能,可以存儲特定時刻的電量數據,比如設定存儲月末零點時刻的電量數據,為實行居民用電階梯電價收費奠定基礎。
1.3 智能電能表的工作原理
智能電能表是由測量單元、數據處理單元、通信單元等組成,具有電能量計量、信息存儲及處理、實時監測、自動控制、信息交互等功能的電能表。單、三相智能電能表都是多功能意義上的電能表,是在電能計量基礎上重點擴展了信息存儲及處理、實時監測、自動控制、信息交互等功能。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采用計量芯片或A/D轉換器對用戶供電電壓和電流實時采樣,通過MCU進行處理計算,完成峰谷、正反向或四象限電能的計量,并將電量信息等通過顯示或通信的方式輸出。智能電能表工作原理圖如圖2所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5.htm

b.jpg



2 智能電能表的硬件設計
2.1 計量芯片設計
對于電能計量芯片,在功能方面除實現基本的電能計量外,還要求能夠測量電壓、電流(火線及零線)、分相功率、功率因數等電參量。而在性能方面要求具有更高的測量精度、更寬的測量范圍及更好的產品一致性。性能的提高要求在設計中計量芯片均采用單獨的芯片。計量芯片將來自電壓/電流互感器的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并對其進行積分運算,從而精確地獲得有功、無功電能,實現防竊電功能、諧波分析等。
2.2 MCU設計
智能電能表含有功能較強的微控制器(MCU),將計算機的CPU,RAM,ROM,定時器/計數器和多種I/O接口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級的微計算機。
微控制器依據相應費率和需量等要求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后的結果保存在數據存儲器單元中,并可隨時向外部接口提供信息和進行數據交換。有MCU的支持,可以方便地實現智能電網供電系統內精確、可靠地管理,不僅可以實現用戶清潔能源輸送到電網的雙向計量、雙向通信,而且還可以通過強大的I/O接口,實現智能家電的控制功能。
2.3 通信芯片設計
智能電能表的通信芯片采用可熱拔插的通信模塊,可采用寬帶無線(McWill)、電力線載波(PLC)、無線公網(GPRS)和短距離無線、RS 485、電力紅外等方式與智能顯示終端、智能手持終端雙向通信。支持其他通信技術的無縫接入,模塊更換后具備自動識別功能。
2.4 時鐘芯片設計
智能電能表復費率、預付費、階梯電價等多種功能的實現,都需要準確的獨立時鐘的支撐,應采用具有溫度補償功能的內置硬件時鐘電路。常用的如DS3231具有集成的溫補晶振(TCXO)和晶體。包含電池輸入端,斷開主電源時仍可保持精確的計時。集成晶振提高了器件的長期精確度,并減少了生產線的元件數量。其主要特性為0~40℃范圍內精度為±2 ppm,-40~+85℃范圍內精度為±3~ppm,始終滿足約±5 ppm(0.5 s/d)的行業要求。該芯片提供電池備份輸入,有效地降低了功耗。

電能表相關文章:電能表原理


關鍵詞: AMI 計量 智能電能表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