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與紅外線的區別
在此之前,無線通訊界的老大是為大家所熟識的紅外線傳輸。但紅外線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必須在可視范圍內,紅外線接口的傳輸技術才能起作用。這一弊端的存在為藍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另外,在使用范圍方面,紅外線與藍牙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紅外線技術一般適合于低成本、跨平臺、點對點高速數據連接,尤其是嵌入式系統,如:設備互聯、信息網關等。而藍牙就不同了,藍牙技術是作為一種“電纜替代”的技術提出來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演化成一種個人信息網絡平臺。它主要有以下三類主要用途:話音/數據的接入、外圍設備互聯和個人局域網。
1974年發明的紅外線帶給我們一種新的連接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帶給我們新的概念,讓我們感到一種無線的清新。1998年藍牙技術脫穎而出,以它強勁的優勢吸引住我,并大有覆蓋紅外線之勢,藍牙協議與紅外傳輸協議有何區別?
藍牙
1.概念
藍牙(BLUETOOTH),是1998年推出的一種新的無線傳輸方式,實際上就是取代數據電纜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通過低帶寬電波實現點對點,或點對多點連接之間的信息交流。這種網絡模式也被稱為私人空間網絡(PAN,Personal Area Network),是以多個微網絡或精致的藍牙主控器/附屬器構建的迷你網絡為基礎的,每個微網絡由8個主動裝置和255個附屬裝置構成,而多個微網絡連接起來又形成了擴大網,從而方便、快速地實現各類設備之間的通信。它是實現語音和數據無線傳輸的開放性規范,是一種低成本、短距離的無線連接技術。
2.技術特點:
藍牙技術的特點包括:采用跳頻技術,抗信號衰落;采用快跳頻和短分組技術,減少同頻干擾,保證傳輸的可靠性;采用前向糾錯編碼技術,減少遠距離傳輸時的隨機噪聲影響;使用2.4GHz的ISM頻段,無須申請許可證;采用FM調制方式,降低設備的復雜性。該技術的傳輸速率設計為1MHz,以時分方式進行全雙工通信,其基帶協議是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組合。一個跳頻頻率發送一個同步分組,每個分組占用一個時隙,也可擴展到5個時隙。藍牙技術支持1個異步數據通道或3個并發的同步話音通道,或1個同時傳送異步數據和同步話音的通道。每一個話音通道支持64kb/s的同步話音;異步通道支持最大速率為721kb/s、反向應答速率為57.6kb/s的非對稱連接,或者是 432.6kb/s的對稱連接。
3.協議:
(1)建立連接
在微微網建立之前,所有設備都處于就緒狀態。在該狀態下,未連接的設備每隔1.28s監聽一次消息,設備一旦被喚醒,就在預先設定的32個跳頻頻率上監聽信息。跳頻數目因地區而異,但32個跳頻頻率為絕大多數國家所采用。連接進程由主設備初始化。如果一個設備的地址已知,就采用頁信息(Page message)建立連接;如果地址未知,就采用緊隨頁信息的查詢信息(Inquiry message)建立連接。在微微網中,無數據傳輸的設備轉入節能工作狀態。主設備可將從設備設置為保持方式,此時,只有內部定時器工作;從設備也可以要求轉入保持方式。設備由保持方式轉出后,可以立即恢復數據傳輸。連接幾個微微網或管理低功耗器件時,常使用保持方式。監聽方式和休眠方式是另外兩種低功耗工作方式。藍牙基帶技術支持兩種連接方式:面向連接(SCO)方式,主要用于語音傳輸;無連接(ACL)方式,主要用于分組數據傳輸。
(2)差錯控制
基帶控制器采用3種檢錯糾錯方式:1/3前向糾錯編碼(FEC);2/3前向糾錯編碼;自動請求重傳(ARQ)。
(3)認證與加密
認證與加密服務由物理層提供。認證采用口令-應答方式,在連接過程中,可能需要一次或兩次認證,或者無需認證。認證對任何一個藍牙系統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允許用戶自行添加可信任的藍牙設備,例如,只有用戶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才可以通過用戶自己的手機進行通信。藍牙安全機制的目的在于提供適當級別的保護,如果用戶有更高級別的保密要求,可以使用有效的傳輸層和應用層安全機制。
(4)軟件結構
藍牙設備應具有互操作性,對于某些設備,從無線電兼容模塊和空中接口,直到應用層協議和對象交換格式,都要實現互操作性;對另外一些設備(如頭戴式設備等)的要求則寬松得多。藍牙計劃的目標就是要確保任何帶有藍牙標記的設備都能進行互換性操作。軟件的互操作性始于鏈路級協議的多路傳輸、設備和服務的發現,以及分組的分段和重組。藍牙設備必須能夠彼此識別,并通過安裝合適的軟件識別出彼此支持的高層功能。互操作性要求采用相同的應用層協議棧。不同類型的藍牙設備對兼容性有不同的要求,用戶不能奢望頭戴式設備內含有地址簿。藍牙的兼容性是指它具有無線電兼容性,有語音收發能力及發現其它藍牙設備的能力,更多的功能則要由手機、手持設備及筆記本電腦來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