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重重 我們即將“失去”中國制造業?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銀行原監事長華慶山認為,各地應按照自身特色制定政策,以上海為例,上海確定了為先進制造業的中心,包括核電等一系列先進制造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3/287987.htm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競爭力更多的需要品牌和創新成為共識。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中國制造企業的專利數量已經迎頭趕上,但全球品牌和渠道能力確實還是一大‘短板’。到海外布局建廠、搞研發,打造國際化管理團隊,是中國制造業強大的必經之路。
債轉股,為調結構開金融藥方
如何讓制造業企業順利實現轉型升級?李東生認為,除了企業的創新,還需要政府為制造業企業減稅,降低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原總裁梅興保則告訴記者,從金融機構來說,制造業的過剩產能對應銀行的債務,金融機構要配合來考慮 加強不良資產的核銷處置,減少企業負擔,主要更多引導、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除金融機構外,地方政府在注冊、稅收方面也應該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留住 優秀的團隊。
此外,在經濟困難時,有些債券可以轉成股權,這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最好辦法,等經濟好轉時,股權再退出。同時,評估方式不應采取傳統的按賬面價轉股,而應該引導國際性的中介機構來評估,再由董事會、股東會審議通過。
事實上,“互聯網+”、“雙創”已經讓中國制造業開始呈現出新亮點,且范圍在逐步擴大。這不僅發生在東部較發達地區,內陸省份也在迸發出勃勃生機。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告訴記者,2015年河南很多新業態企業呈現出兩位數的增長,其中,包括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小型制造企業、與手機、電腦有關的新型材料企業,還有一些傳統制造業轉型“互聯網+”的企業。
全國政協委員、錦繡集團董事局主席管飛認為,在經歷這輪調整之后,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只會越來越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