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智能電表技術及市場
2、國際市場前景
未來五年歐洲與北美仍為主力市場,亞洲在中國大陸帶動下,為成長潛力最大的區域。歐洲與日本把目標設定為2020年智能電表普及率達80%。預計全球出貨將從2008年的僅數百萬部增長至2014年的約5,000萬部,年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48%。
西班牙的3 個電力公用事業公司幾乎壟斷了整個電力市場份額(Endesa 占40%多,Iberdrola 占30%多,Union Fenosa 占10%多,其他約占4%),擁有2 000 多萬的客戶。西班牙政府在2007 年8 月出臺了相關法律,要求截止到2014 年,所有經銷商需要有高級表計管理(advanced meter management,AMM)操作系統,截止到2018 年,所有機械式電表都要換成智能電表,要能實現有功/無功計量、最大需量測量、用電負荷特性采集、電源管理、分時計費、遠程抄表、遠程斷/供電、遠程編程等功能。
法國政府正在將電力用戶使用智能電表納入法律中。2006 年法國的電力管理部門提出了3 個里程碑式的計劃:到2012 年1 月,所有安裝的電表都必須是智能電表;到2014 年底,50%的電表必須與AMM 系統相連;到2016 年底,95%的電表必須與AMM 系統相連。2006 年,法國配電公司(Electricity Network Distribution of France,ERDF)主導了一個為電力企業和技術需要服務的RD 項目,并計劃在2010—2017 年間將3 300 萬只電表全部替換為智能電表。Actaris 和蘭吉爾公司正在開展30 萬只智能電表的大規模試點工作,主要采用PLC通信方式。
五、促進智能電表的發展
1、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目前,我國智能電表的核心技術過于依賴進口,為了促進我國智能電網的可持續發展,一是構建智能電表產學研一體化科研機制,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攻克芯片、電解電容、液晶顯示屏、雙向通信安全及控制等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二是深入分析我國智能電表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優劣勢,圈定智能電表廣域利用通信技術、智能電表近距離接入通信技術等重點項目領域,制定國際標準路線圖,積極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
充分利用中國電科院、國網電科院等科研單位在電力系統技術研發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積極借鑒相關領域龍頭企業及科研機構的成熟技術,廣泛搭建合作平臺,加快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研究課題攻關。明確研發重點,近期應根據我國電網發展特點和規律,重點在控制芯片、復雜工況可靠性、通信接口兼容性等領域開展研究,早日掌握智能電表的核心技術[4]。對已有表計的技術改造研究加大投入,統籌考慮功能要求和研發生產成本,提高智能電表生產企業的經濟效益。
2、提高智能電表的產業化運作能力
首先,加快智能電表產業人才隊伍培養。智能電表是跨行業的產業,需要跨專業、跨行業人才。其次,強化對電工產品入網的技術監督,明確功能需求和工藝標準,從市場需求入手,加強規范化設計,統一標準,盡早實現科學的產業化布局。第三,確定階段推廣目標。充分考慮各階段的財務負擔和運行風險,按照統籌產業鏈各環節發展目標,突出階段重點,扎實穩妥地實現產業發展戰略目標。
3、實施用戶側能源管理工程
一是加大能源管理系統研發力度,研討能源管理系統所需的用戶側新電器的規格,豐富可供用戶選擇的最優能源消費服務類型;二是政府及電力企業要創造條件,整合環境,為用戶提供能源供需的詳細信息,促進用戶由單純的“能源消費主體”向“能源管理主體”的轉變,主動選擇最優的能源消費模式。
4、注重推廣和普及工作
以家庭用戶為試點對象,圍繞消費電量可視化、峰谷電價設定、隨氣溫變化設定分時電價等內容,開展智能電表的應用試點,及時總結試點經驗。根據試點的成本效益分析,逐步完善智能電表利用規范,逐步普及智能電表。
六、結論
目前國外智能電表的大規模推廣為全球表計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規劃,也給國內計量和用電信息采集設備、系統的開發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智能電網建設步伐的加快,國內廠商在智能電表領域的研究和推廣必將掀起新的熱潮。各種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采用也必將極大地提升國內表計設備的整體水平,從而為我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此外還應廣泛宣傳智能電網建設產生的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對智能電表及其發展意義的認知,積極爭取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支持。
電能表相關文章:電能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