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科院:三大熱點推動廣播電視數字化
——
數字技術給廣播電視帶來了自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技術變革,廣播電視的數字化已經成為廣播電視發展不可動搖的必然方向。我國的數字電視發展實施“三步走”戰略,2003年開始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2006年發展衛星直播電視廣播,2008年全面發展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并計劃2015年關閉模擬電視廣播。
回顧2006年我國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地面數字電視廣播、衛星直播電視廣播以及移動多媒體廣播是2006年廣播電視數字化過程中的三項熱點業務。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
地面數字電視廣播是廣播電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地面數字電視廣播不僅克服了模擬無線電視易受干擾、圖像質量差、有重影的缺點,還可以在一個電視頻道內傳送多達8套電視節目,極大提高了無線頻譜的利用率。地面數字電視帶來的更大變化是,可以在移動狀態下穩定接收到高質量電視節目信號,使得車載電視、便攜手持電視成為可能。
世界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的發展,主要有
以下原因:一是地面數字電視廣播是公共服務,數字化過程涉及到大眾的利益;二是頻率資源是社會的公共資源,是由政府管理和控制的不可再生資源;三是數字電視廣播發展會對信息制造業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形成了四種不同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即美國的ATSC標準、歐洲的DVB-T標準、日本的ISDB-T標準,2006年8月18日,我國頒布了自己的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20600-2006),并將從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經開展了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美國的地面數字電視廣播覆蓋率已經達到99%。
衛星直播電視廣播
隨著技術的進步,衛星電視廣播、特別是衛星直播業務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達到一定規模的數字衛星直播系統在運營,其中家庭用戶規模達1000萬左右的系統就有3個。
所謂衛星直播就是采用MCPC方式將經過數字化處理后的廣播電視節目及綜合業務信息,通過直播衛星進行直接廣播,供個體用戶接收。衛星直播信號的接收受地理環境限制小,覆蓋區內用戶只需使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小口徑拋物面天線,對準衛星即可實現良好接收,因此接收便利、成本低廉。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復雜的大國,直播衛星的綜合優勢更加顯著。
另外,直播衛星一般采用圓極化方式,相對于傳輸衛星常用的線極化方式,圓極化方式不需要對接收天線進行嚴格的極化調整,顯著降低了用戶接收調整的技術難度,同時也便于用戶接收不同極化的節目信號。
目前通過衛星傳輸的電視節目全部都是數字電視信號,因此大大增加了直播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的數量?,F在一顆直播衛星可傳播超過200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并且還可提供附加數據信息。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互動電視和高清晰度電視通過直播衛星傳送均已成為現實。
2007年10月我國第一顆直播衛星將發射,該星配有18個36MHz和4個54MHz轉發器。如采用適當的編碼調制方式,1個36MHz衛星轉發器可以傳送12套電視節目,1個54MHz衛星轉發器可以傳送18套電視節目,這樣通過直播衛星可以傳送多達288套標準清晰度電視節目,也就是說,用戶只需使用一套簡單的接收設施就可以接收到近300套豐富多彩的廣播電視節目。
移動多媒體廣播
2006年移動多媒體廣播異軍突起,逐漸受到人們關注。人們使用便攜移動終端獲取多媒體服務有兩種技術方式:一種是廣播方式,稱為“移動多媒體廣播”,是利用數字廣播電視技術、通過地面或衛星廣播電視覆蓋網(如通過地面覆蓋的韓國T-DMB、歐洲DVB-H、美國MediaFLO,通過衛星覆蓋日韓的S-DMB、美國天狼星等以及我國的STiMi)面向七英寸以下小屏幕、小尺寸多種便攜移動終端,如手機、PDA、MP3、MP4、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接收設備以及在火車、汽車、輪船、飛機上的小型車載接收終端,隨時隨地的、點對面的提供廣播電視節目和信息服務;另一種是通信方式,利用移動通信技術、通過無線通信網(如3G、GPRS、CDMA1X等)提供點對點多媒體服務,其特點是可以個性化互動服務,但易受網絡帶寬和傳輸成本限制。
由于移動多媒體廣播傳輸帶寬大、圖像質量高、覆蓋范圍大、經濟實用、接收終端廣泛,近年來在國際上發展迅速,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目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芬蘭、意大利等國家已開展了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美國正在利用MediaFLO技術在全美建立地面無線移動多媒體廣播網,歐盟也在支持阿爾卡特公司利用衛星在歐洲開展移動多媒體廣播業務。除上述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還有24個國家和地區正在進行廣播方式的移動多媒體廣播技術試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