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強:平板關鍵件不能掉鏈子
——
地 點:北京亮馬河大廈
對話人:劉秉強大連大顯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
郭忠良中國電子報社總編輯
從機頂盒切入數字電視
郭忠良:這次大顯來北京參加CCBN2006廣電展,是準備展示大顯的新產品還是要在展會上尋找新的商機?
劉秉強:這是我們第二次參加CCBN展,我們兩個目的都有。這次我們來了兩個公司,一個是大顯網絡公司,一個是大連東芝廣電公司。廣電公司參展的是地面波發射機,模擬的和數字的都有;網絡公司則帶來了有線電視方面的設備,主要是終端,如機頂盒、電纜調制解調器等。在CCBN展上,各方面的參展商很多,能夠看到一些新的技術方向,我們也準備有一些項目在展會上簽約。
郭忠良:在CCBN上,數字電視無疑是一個重要看點。大顯在數字電視產業方面有哪些準備?綜合各方面的情況看,今年數字電視進程將明顯加快,請問董事長如何抓住新一輪的機遇?機頂盒是不是給你們帶來了信心?
劉秉強:數字電視從傳輸來講有三種形式,有線、無線、衛星。目前都還看不準,所以我們都在進行跟蹤。地面波設備,我們跟東芝合資已有3年時間,年產100多臺,國內銷售40多臺,其他出口。
機頂盒方面,當然我們對“平移”這個政策本身不去做評價。不過國家廣電總局還是下了很多的功夫,雖然由于資金方面的原因,“平移”的推廣各地都很緩慢,但得到國家開發銀行的支持后,特別是今年聽說國家開發銀行拿出了200億元來推動,積極性明顯上去了。
這對我們是個機會,因為我們的網絡產品準備五六年了,這幾年產量一直沒有上去。大連推數字有線還是比較早的,去年轉換的是20萬戶,機頂盒我們接了12萬臺,今年40萬戶,我們接了25萬臺。因此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量做大,提升我們的市場形象。
同時,“平移”也把有線電視局端設備、成套設備做起來了。目前我們有七八套局端設備,包括管理軟件?,F在已經有3個城市在用我們的成套設備。廣電口的通信技術力量相對較弱,數字化以后,他們的設備需求會更大。因為我們早走了幾年,才有可能通過機頂盒介入局端,在數字電視產業大顯身手。
品牌打造還欠一把火
郭忠良:大顯已走過風雨十年,俗話說“十年磨一劍”,大顯卻在音視頻、通信、零部件等領域頻頻出招,你如何評價這十年大顯的成就?是否達到了當初的期望?20周年的時候,大顯會是什么樣子?
劉秉強:1996年我們成立了集團。當時在研究集團的發展方向時,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充分利用我們的資源,一個是上市公司,一個是零部件。先看我們的上市公司,它有一定的融資能力,有一個不錯的管理團隊。通過上市公司的對外影響,招商引資,合資合作,我們越做越大。在零部件方面我們有自己的固有優勢,特別是在彩電、電路板、電視管件方面??偟膩砜矗晡覀冞M步不小,但差距也還很大,比如品牌影響力方面。所以我們希望,再過十年,大顯在兩個領域,即數字電視和移動通信方面,從研發到零部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使自己的品牌“大顯”出來。
郭忠良:是的,在品牌方面業界也有這個感覺,就是大顯品牌與一流水平相比,總還差那么“一丁點兒”,你認為問題出在哪里?
劉秉強:關于大顯品牌形象問題,那不是差一點。嚴格地說,我們原來是一個器材廠,像錄音器材廠,也包括顯像管廠、線路板廠、零部件廠等。1996年成立集團以后,通過產品結構調整,介入IT產業,發展終端產品,才使我們的形象清晰起來,但還談不上大顯品牌。我們做“大顯牌”的產品也就是從手機開始。
郭忠良:手機給大顯帶來了榮耀,似乎也帶來了挑戰和沖擊。
劉秉強:手機產業我提出走“中低端精品”路線。誰不想做高端,高端產品實際上成本差不多,貴就貴在品牌,當然我們做品牌比不過跨國企業。但我們費用比他們低,所以我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做我們的一塊市場,讓用戶逐漸認識我們的品牌。
謀劃兩大事業部
郭忠良:大顯十周年的時候,你提出大顯要進行“第三次創業”。不久前,大顯提出成立數字電視和移動通信兩個事業部,這是不是“第三次創業”一系列舉措的開端?
劉秉強:我們成立兩個事業部,是出于發展戰略的考慮。網絡產品我們劃給彩電事業部,通信產品包括移動通信、可視電話、無繩電話劃給通信事業部。數字電視事業部,重點做兩個方面,一個是有線,一個是地面。我多次強調,作為集團如果光做零部件是發展不起來的,要根據我們的特點,在關鍵零部件的基礎上,整合我們的優勢,通過合資合作發展整機產品。從電視方面看,我們有和東芝合作的基礎,但手機方面我們當時感覺一點機會也沒有,不過大家起步都差不多,所以還是決定做了。
現在我們的四項主導產品都是合資的,電視是與東芝;汽車音響、汽車DVD、汽車導航產品是與日本阿爾派,這個量也不小,一年20多個億;通信產品我們是和泛泰合資,做兩個品牌,大顯牌和泛泰牌;再一個是電話機,有無繩電話和普通電話。我們的數字無繩電話,一年150萬部,全部出口。國內無繩電話如TCL主要是在國內銷售,成本100多塊錢,但數字的無繩電話成本怎么也下不來,我們做到26美元左右,也就是200多塊錢,在國內賣不動,就像賣那個節能燈一樣,所以出口到歐洲等國家。去年開始做可視電話,出口意大利,今年和上海電信合作,要加大產量??偟膩碚f,到2004年,我們“一個平臺,兩個支柱產業”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郭忠良:平臺搭起來了,大顯將如何來演出更加動人的“大戲”?2006年,面對整個產業愈加嚴峻的形勢,大顯將采取什么措施應對?會不會開拓新的領域?或者在管理上對于體制和機制問題拿出一些新的“招數”?
劉秉強:零部件這個基礎我們還要筑得更牢。目前線路板我們在投資新廠,模組我們的投入也挺大。至于TFT面板,我們原來也想搞,但這是個“燒錢”的事,投入太大,沒有政府的介入不敢做,我們也曾和大連市政府進行過探討,政府對這塊也把握不準。政府不表態,我們不敢干,但又不想等,所以2004年投了一個小型模組,做手機屏幕,一條線投資只有400萬元,我們現在有4條線(4代半),以后還要投4條線。另外,LED背光源我們也有機會。再就是我們收購了長春一個STN廠26%的股份,在大連建了一個模組的裝配廠。所以,TFT-LCD我們先從小屏幕做起來,積累經驗和資本,至于大尺寸TFT線,形勢現在還不穩定,我們還要看一看。當前來看,10條8條線就能滿足需求,當然以后大家錢包都鼓了,需求會更大,我們會適時跟進。
郭忠良:“適時跟進”,似乎也體現了你的管理理念?
劉秉強:我們是按這個要求去做的。首先,要適應體制上的變化。目前在國資委的領導下,大顯正在進行深化改革,初步方案已經有了,只等市政府批準了。主體思路是:第一步,從國有獨資改成國有控股,國家股占50%,投資者占50%;第二步,逐步減少國有股比重。再從經營機制上看,原來集團是一個投資主體,秉承的是“經營指導,投資受益”。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著手成立兩個事業部,集團領導親自擔任部長,把企業劃到事業部,集團從指導變成領導,把管企業變成管產品。同時,加強相關企業的協調和溝通十分重要。所以說,企業還是那個企業,但體制機制變了就會產生新的活力。上次央視在大連做節目,我對主持人曲向東說,新瓶固然可以裝舊酒,舊瓶也能裝新酒??傊?,就是要盡量縮短管理鏈,管理扁平化。
郭忠良:通過這一系列調整,你感到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劉秉強:從去年底開始,我感覺企業的步子明顯加快了,決策的執行加快了。比如,我兼任移動事業部的部長,我說干不好你們再換。彩電事業部則是一個副總來兼?,F在兩個事業部經常在一塊兒開會,每星期開一次調度會、一次新產品會。剛開始感覺大伙思路不太一致,逐漸地通過磨合,到今年2月份,各方面變得更協調了,產量也上去了。移動事業部1月份完成2萬多部,2月份有春節長假也完成了2萬部,3月份將達到6萬多部,4月份預計7萬多部,到七八月份高峰時則將突破13萬多部。
當然,我們也面臨各種問題,包括合資企業的運行,它有自己的一套,還需要加強溝通。而且我們根據市場的形勢,適時調整了今年的一些經營目標,如手機原計劃生產500萬部,出口400萬部,現在調整到生產400萬部,出口300萬部。
“轉型時期勿忘創新”
郭忠良: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剛剛閉幕的“兩會”也把自主創新寫進了“‘十一五’規劃綱要”。請問董事長,大顯在自主創新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研發投入和人才儲備跟得上創新的要求嗎?
劉秉強:大顯目前有兩個研發中心,研究網絡產品、通信產品,以軟件研發為主。而且是兩個研發中心共用一個團隊,因為彩電的外形設計方案需求量不太大,不像移動每年都有十幾二十幾個方案。所以,現在大顯從產品研發到關鍵零部件,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產品線。去年討論移動通信做品牌的問題時,我們的想法就是必須形成一個產業鏈。
過去,大顯的長項是零部件,研發側重工藝方面,設計方面力量不足,特別是軟件的設計力量還欠缺。零部件對應的是工廠,終端產品對應的是用戶。這五六年的時間里,我們感到我們的研發要真正滿足自有品牌的需要,差距還很大,所以我們在不斷努力。
從人員方面看,大顯始終堅持“外聘內引”,外聘能人,自己培養骨干。能人可以做業務帶頭人,一人帶動一批;骨干是企業的中堅,我們往往從大學畢業生中去培養,不但培養他們的技能,還培養他們與企業的感情。
資金方面,大顯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有1億元以上。這幾年,雖然業績不太好,我們卻從未停止對研發的投入,因為我們知道,不管投多投少,一年不投就不行,沒有新的東西,第二年就會更難生存。彩電還好一點,手機每年沒有十幾種新款不行,有的一款就賣幾萬部,兩三萬部的都賣過,如果想來年還賣老機型,就賣不出去了,整個功能都變了,所以這個錢必須要花,當然市里也給予了支持。前幾年投入的研發資金只占到收入的1%左右,2004年比較高,超過3%。總之,無論多困難,研發資金決不含糊。
郭忠良:無論多困難,堅持研發不動搖,董事長的研發心得必能給予同行以新的啟發。目前國內在大力發展平板電視,能否請你談談自己的體會。
劉秉強:實事求是地說,國內2004年開始出現的彩電產品轉型,即從CRT電視轉到平板電視,是給我們帶來了沖擊的。可以說,平板電視是被媒體“忽悠”得太厲害了。當然平板電視來得比我們想象得快。平板的興起導致我們這個彩電廠嚴重虧損,兩年虧損7個億,后來我們把彩電線拆掉了,換成平板電視,整個全換了,包括零部件都處理賣給印尼了,降價賣損失很大。
經過調整,去年我們生產了20多萬臺平板電視,70%出口,今年計劃生產50萬臺。原則上大顯今年顯像管電視除了純數字的繼續做,并且出口日本以外,其他的顯像管電視就停了。平板電視近來降價很大,從行業看,外國品牌在國內成立了很多研發公司,方案都是在國內做的,這樣成本就降下來了,因此他們有能力降價。
郭忠良: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國內平板電視的機會在哪兒?我們還要發展自己的面板嗎?
劉秉強:我曾說平板電視我們是“光棍產業”,因為面板沒有,芯片沒有,人家給你二等配件,你能做得過人家嗎?好在我們有巨大的市場,但如果不去加緊搶占,也會被人家奪去。
郭忠良:在彩電和手機產業,這兩年國內企業都經歷了大的波折,大顯是如何挺住的?
劉秉強:我對大顯的員工說,沒有人是由別人打倒,都是自己打倒自己的。拿手機來說,當時薄熙來是大連市長,我跟他說,手機是個好產品,大顯要上手機產品,如果我干不好你就換廠長。雖然這幾年手機有賠有賺,但起碼立起了一個平臺,為大顯下一步的移動通信事業發展打好了基礎。手機產品這兩年價格降得厲害,新產品靠老產品來養,我們新產品沒起來,老產品利潤沒了,故此這兩年進行調整。當前是調整的困難時期,我們要堅持做新產品。
我們從2003年開始,投資關鍵零部件如外殼、線路板、模組、充電器、手機裝飾件,這5個部分能占手機成本的40%以上,所以我們也有能力降價。賠本賠在哪一塊?就是前期2003年下半年從國外進口的部件,2004年國產品牌降價,降幅百分之六七十,哪個廠2003年備的貨多哪個廠就賠得多??偟膩碚f,依靠零部件的帶動,走出困境也就是兩到三年時間,今年我們可以做到整體不虧損,到2008年整個調整完畢,大顯將以新的形象崛起,成為IT企業的中堅。
郭忠良:在這個過程中,大顯是否還會像過去一樣,繼續運用資本手段來“領舞江湖”?
劉秉強:這些年大顯在資本運作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雖不能說獨到,也是有自己的體會的。過去的十年,大顯用1/4的資金拉動了集團整體。目前集團的總資產130億元,凈資產31個億,但集團母公司只有資金27.5億元,我們是用27.5億拉動了130個億。大顯在資本運作上,通過股份公司上市,上市以后再融資,獲得滾動發展。
目前我們銷售收入達到120億元,下一步就是要利用資本運作投資企業的強項,發展有自己品牌的產品。簡單地說,就是發展主業,剝離弱項,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個人簡歷
劉秉強
大連大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0年榮獲遼寧省最有影響企業家
2001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2年榮獲遼寧省特等勞動模范
2003年當選中國創業企業家
2005年榮獲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