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容易出現的“盲點”
——
昨天,南京審計學院300多名大學生們參加了一場“模擬市場招聘會”,在走向社會之前來了個“實戰演習”。雖然大學生們在自薦中表現得非常自信,但在面試、口試中仍流露出種種不足。來自南京市人事局以及部分高校的專家們對大學生的“應聘癥”進行了會診。
雖然許多大學生的個人簡介做得非常精美,但專家評委們普遍覺得華而不實。一位高校指導學生分配的老師說,現在大學生的個人簡介都是用電腦專門設計的,一張張“花枝招展”,顯然是動了一番腦筋,但在過分注重形式的同時,卻忽視了內容的完善,成了不少大學生的通病。比如有位自稱擅長書法的女學生,在簡介上印了自己的照片,卻沒有留下自己的筆跡;一位男大學生告訴評委自己具有處理證券、銀行信貸等基本能力,但卻連如何成為一名股民的程序都搞不清楚;還有的大學生簡介內容寫得極富“詩情畫意”,但看過后竟不知其是男是女,缺乏基本信息。
“招聘”會上,一些學生自薦時侃侃而談,但一旦問及到公司后想拿多少薪水時,都一下子愣住,有的面紅耳赤尷尬萬分,有的喃喃不知開價幾何,現場沉默最長的達3分鐘。一位大學生經過思考后干脆說,前來應聘不在于錢多少,更注重自己的能力鍛煉。專家問,到公司鍛煉有的是機會,但讓你白干愿不愿意?引得現場圍觀者哄然大笑。評委們告誡大學生,薪水是對一個人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成績的證明,大學畢業生應根據自身價值,大膽地“自開身價”,這其實更能向用人單位表現出自信。
當金融專業的女大學生小卞用英語向某企業招聘人員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紹之后,該企業招聘人員表示,根據其表現出來的英語才能以及外向的性格,擬選用她到公司公關部工作,問她是否愿意放棄專業時,小卞顯得猶豫不決。評委們指出,現在不少大學生都抱怨工作難找,但同時他們卻因固守不變而喪失了不少機遇。有關專家說,專業是否對口,只是找工作的標準之一,大學生們還應從自身實際能力與現實條件出發,隨機應變,才能抓住就業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