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育人畢竟不是蒸包子
——
《江南時報》前日刊發報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三學生蔡銀寅,學的是與經濟風馬牛不相及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卻寫出了一本22萬字的經濟學專著《交易論》,而此前他也曾發表過經濟學論文數篇,還于近日當選2006年度“江蘇省十佳青年學生”。過多糾纏于個人的成長細節,將會迷離我們的關注視角,相對而言,由此所揭示的“蔡銀寅現象”倒是很有必要來談一談——因為在當下的大學教育中,對“身在此系心在外”的“大學偏科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培養,不僅有關這些學生個人的成長,更關系著大學的理念與精神,追求與方法。
提及大學教育,就有必要說一下大學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大學存在的必要性。這些頗有些“原罪”味道的問題,必然將我們引至對大學本源的“天問”。國學大家任繼愈先生曾形象地批評說:“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這樣不會出人才,有人才也被埋沒掉了?!闭\如此言,如果大學真如開包子店那么容易,學生將被訓練為一臺快速被動接受大量信息的機器——而這是我們主流教育的命門之所在,更是時代教育的困惑之寄生。
是誰造就了“蔡銀寅現象”?如果把問責的板子打在學校身上,恐怕有點勉強,因為這不是一個學校的“特產”,而是具有一定普適性的問題——在當下“蒸包子”現象頗為興盛的情況下,我們應從大學的源頭和自身的程序上進行反思??梢哉f,從教育的源頭開始,學生就如同走進了“蒸籠”,開始了“消磨個性之旅”,叛逆者要么如韓寒之流,反其道而行之,終而成就自己的價值,要么守著“無奈的專業”終老此生,真正能如愿選擇喜愛的專業發展自己的,鳳毛麟角。特別是在高考面前,很多學生選擇專業時,先考慮的已不再是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而是只要能夠進入大學,專業喜好無所謂了。結果到了大學,發現自己的專業并非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大學實行的是專業化的教育,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愛好往往在老師的“勸導”中淪喪。
對于“蔡銀寅現象”,大學要做的事情并不難。一方面自然要從源頭開始改革,讓這些本不該斷裂的環節真正“接軌”;另一方面,則無外乎對一些諸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價值”“遵循教育規律”之類的理念進行細化與落實。如果這些精神理念層次的問題不解決,那么不僅有第一個蔡銀寅,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不僅這個學校存在,其他的學校也可能出現;不僅對個人的成長產生限制,還可能誘發“破窗效應”,最終形成一種非良性的循環。
大學育人,畢竟不是“蒸包子”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