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徘徊在隱私和方便之間
——
其實,伴隨RFID而來的隱私問題早就有人提出質疑甚至抵制,從2003年起RFID技術于零售業行業的應用陸續引起歐美國家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團體發動的聯合抵制運動,抵制的對象包括對沃爾瑪 及TESCO這樣的零售巨頭,美國商業周刊曾經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過反對者的呼吁。其中著名的有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團體CASPIAN,CASPIAN認為在商品里嵌入的RFID電子標簽可能會隨時被任意的讀取器讀取數據,甚至可能達到監視個人的目的。雖然這個理由過于牽強,但這些顧慮無非來自對RFID電子卷標可能被不當利用的恐懼。
有些國家的政府也正在評估這一風險。今年6月,美國的多個政府部門向美國電子委員會(AeA)提交的一項草案,建議將用戶隱私保護嵌入用作標簽的RFID芯片的應用中。美國政府的重視是因為即將執行的電子護照(E-Passport)計劃, 電子護照整合了特殊的微芯片功能,可以儲存基本的信息,例如持照者的姓名,生日,出生地等。芯片有 64K 的內存,因此還有足夠的容量可以儲存生物特征等信息,如數字指紋,照片,以及虹膜掃瞄等。這是美國911襲擊之后,重要的國土安全保護措施之一,但同時也帶來對電子護照隱私安全的關注。 目前可行的保護辦法一是對標簽中存儲的信息進行加密,IBM等系統廠商都在從事對安全加密技術的研究。另外一個方法則是簡單地讓標簽失效,但是這同樣喪失了RFID的技術優勢,RFID能夠連接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所以標簽解除使得該技術在顧客走出商店后就失去了優勢。
目前雖然零售業對于RFID技術的應用,還是以物流監控和產品包裝應用為主,如果要實現不必大排長龍等待結帳或者讓計算機提供服飾搭配建議這樣的智能服務,還需要技術人員和消費者保護團體等各方面的努力來解決備受爭議的隱私權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