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替代:在創新和速朽之間走鋼絲

替代:在創新和速朽之間走鋼絲

——
作者:陸楠 時間:2006-11-30 來源:EDN China 收藏
 

  相對于原創產品設計而言,替代性產品在價值評判中往往是被定義為“跟從”的或“其次”的。盡管人們從不否認對于新進IC設計公司來說,從成熟產品入手要比自主定義新產品更易敲開市場的大門,但潛意識里還是視替代產品為快餐,始終難入核心價值的大席。一個比較普遍的觀念是,替代是閉門造車和缺乏技術創新的。


  “替代”概念,今非昔比

  顯然,對替代的這種認識源于本土IC設計產業發展早期的狹隘經驗。若以當下的IC設計產業為藍本,我們不難發現,“替代”的目標已經從早期的簡單分立器件擴展至復雜的系統級功能芯片,如不久前通過專家驗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龍芯2號增強型處理器,其性能達到了中檔奔騰4的水平。當“替代”的內涵已經擴展至系統功能,我們也就不難看到,一個成功的替代產品設計同樣包含著若干技術創新。

  從價格而非價值上來理解替代產品往往比較容易,但卻是失之偏頗的。比如某系統客戶可能會看到某電源IC供應商這樣描述他們的最新產品:可以替代電源排序器與控制器、電壓邊際設定器和DC/DC轉換 

器3顆芯片,從而極大地減少了PCB元件數量和設計的復雜性,加速新產品的上市時間云云;又如結構化ASIC對ASIC的替代等等。簡而言之,“替代”發展至今已經從價格意義上的單純的產品對產品的替代,轉型為包括這種類型在內的價值意義上的功能對功能的替代。那么,這種轉型對IC設計公司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功能與成本的權衡

  凱達電子總工程師董濤認為,準確判斷功能替代產品對于客戶和市場的價值非常重要。凱達電子在2004年6月就研發成功64位RSIC CPU,比龍芯還早,但國內的系統客戶在開發上有困難,對技術的消化能力還不夠,影響了銷售。針對這個情況,凱達在核心芯片的基礎上,將BIOS、系統板、操作系統以及SDRAM、Nand Flash、Nor Flash、顯示驅動等系統基本硬件全部通過SiP的方式整合成一顆芯片,直接構成了一個嵌入式系統。作為SoC的替代產品,SiP對于客戶而言,他們基本上不需要再花費精力做硬件開發,只用進行應用軟件移植、調試即可,客戶只需基本的應用軟件開發經驗就可以。深科技的事例典型地驗證了SiP的這種特性,該單位過去基于某32位處理器進行軟硬件設計開發稅控機,80個人用了18個月,現在使用凱達64位SiP芯片設計開發,僅5人~6人幾個星期的時間即完成。

  美芯集成電路(深圳)有限公司CEO袁遠認為,很多進口芯片完全可以通過新工藝和技術以更低的成本開發出來,本土IC設計公司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技術資源以中國原創實現對進口芯片的替代。他認為,看起來,替代產品只要在性能上大于等于原來產品,成本較原件低很多(后者更為關鍵,也是技術實力的體現)就應該能進入成熟市場,但事實上遠非如此,市場認證和用戶習慣才是真正的難題。

  以美芯為例,目前其商業化主打產品是200M Hz ~1.3G Hz PLL,約占同類產品市場10%份額,并已被GE、Motorola采用,美芯計劃在明年適當時間推出的用于數字電視的PLL+mixer,目前全球僅有PHILIPS、Zarlink等三家公司提供。袁遠表示,RF產品做替代最大的困難是客戶的認證過程周期長,而歐美市場的準入認證門檻本來就相當高;另一方面,替代產品本身面臨客戶習慣的挑戰。NS、東芝、三星等PLL產品一直牢牢占據著市場,且不說這些供應商在產品性能上實力雄厚,單就習慣而言,要想讓客戶放棄原有的芯片轉而采用功能差別不大的替代芯片,其難度可想而知。

  再回到成本的層面,相對于簡單替代的單價競爭,功能替代更多的是圍繞著“性價比”做選擇。例如,SiP始終是以產品快速上市為第一目標的,如果客戶系統開發能力強,對成本相對敏感,那更多的還是會選擇SoC。SiP更適合定制嵌入式產品的開發,因為是多個die的打包封裝,其改動的靈活性同成本的高低直接掛鉤。董濤則認為,功能替代產品的成本判斷有時侯也取決于應用過程。從另一方面看,SiP也有它的成本優勢。比如三年前,稅控機市場比較亂,稅控機企業各自為政,都希望自己的標準成為行業標準,造成設備在不同區域各不相容,圈地銷售明顯。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針對這一情況開始調整政策,要求統一設備標準,對很多企業來講,原有方案要全部推倒重來,方案改動至少需時半年,而以SiP的靈活性,這種改動只需要幾個小時。對die進行重新配置,即重做一個SiP的成本僅6000美元,在這一點上,SiP又較SoC勝出一籌。


  創新也要有“度”

  功能替代強調依靠技術創新突破傳統市場成熟產品的競爭,這使得相關IC設計公司必須認真考慮一個問題:如何定義創新的范圍以保證產品順利進入“替代”市場?

  董濤認為,從工程角度看,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沒有新意的東西最好不要自己做,特別是已經標準化的東西,自己做意義不大。凱達SiP中自主開發的原碼邏輯架構約占1/3,主要集中在應用接口部分,其余均為引進的成熟的core。

  袁遠同樣認為,市場以成敗論英雄。在本土IC設計公司盈利者當中,在原有外來技術基礎上進行借鑒開發的要遠多于完全原創的,這是產品快速到市場的生存寫照。對于替代性產品而言,“創新”一不小心就成為“速朽”。美芯最初推出完全自主創新的0.35mm PLL,性能指標完全可以實現替代,但到客戶那里,實際結果卻反而因為這個“創新”要改動外圍電路,客戶并不接受,最終還是把芯片拿回來完全照著“原件”的葫蘆畫“替代”的瓢才過關。

  看來,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差異化來提高競爭優勢雖然是很多IC設計公司的做法,但這一做法對替代產品而言未必合適。因為差異化意味著產品發生了變化,這將可能產生認證周期和成本的問題。這些客觀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