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出口救市存風險再度崛起需時日
——
不久前,國產主流手機廠商相繼交出的2006年第一季度成績單似乎給烏云密布的國產手機撥開了一絲陽光。財報顯示,各大廠商都出現了“扭虧為盈”的勢頭,其中波導盈利2300萬元,夏新盈利520萬元,康佳手機實現銷售收入4.28億元取得了盈利,TCL通訊也已實現全面扭虧,加上此前保持盈利的聯想、CECT、中興和宇龍通訊等廠商,國產手機廠商重新開啟了盈利之門。
在國產手機廠商分享盈利果實之時,國產手機的出口業績似乎也一路飄紅。據統計,2005年,國內品牌手機出口量突破1000萬部,同比增長106.2%。除了德國電信以外,英國沃達豐、法國電信、和黃電訊、日本NTT DoCoMo、韓國SKT正云集中國大規模采購價格低廉的手機,來自印度、羅馬尼亞、伊朗等國運營商和貿易商也加入采購行列。另一方面,更有手機廠商欲打進“敵人內部”,6月初,海爾表示,正考慮在未來18到24個月內在印度建立手機制造工廠。
如此大好形勢是否表明國產手機已開始復蘇,東山再起?
再度崛起尚需時日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事業部分析師張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盈利并不等于市場份額提升。市場份額是一個全局的發展情況,盈利是廠商自身的一個發展結果。整個市場在增長,如果其增長速度慢于整個市場其他廠商,市場份額也會下降。第一季度,國產廠商的份額已跌落40%。”
“目前國產手機廠商已在四個方面取得大的進步,奠定了繼續盈利的基礎。第一是庫存管理控制和優化的能力提高;第二是多數國產廠商進行渠道策略調整,壓縮渠道運營成本和取消全程保價的‘保姆式’銷售模式,使廠商和渠道商共擔降價帶來利潤損失的風險;第三是依靠積累和提高的研發能力或者借助設計公司的外力,國產廠商產品和市場應變能力大大提高,減少了產品積壓的風險;第四是多數國產廠商已扭轉了“以產定銷”的生產模式,實現‘以銷定產’的生產方式,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提升了產品的盈利能力。”賽迪顧問消費電子事業部分析師李學芳在其名為《國產手機再度崛起值得期待》的分析報告中對國產手機取得盈利的原因做出如上分析。
張琰表示,國產手機再度崛起尚需時日,國產廠商必須在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以及售后服務方面大力提升,使消費者對國產手機的信任度得到提高,從根本上提高才能站住腳。
聯想移動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市場推廣處姜曉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開放的產業技術環境,大量優秀專業人才的積累,以及更加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管理模式都將成為本土手機品牌的優勢。國產手機必須加強品牌方面的積累,以及在目前產品同質化越來越明顯,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比拼產品、終端建設等“硬”件資源進入一個“軟”驅動的時代,準確把握用戶需求,才是當前市場競爭的核心所在。”
出口救市風險依存
2006年年初,中興WCDMA手機一次性獲得和黃3G的30萬訂單。法國電信則向夏新采購低成本的能收發郵件、上網瀏覽的智能手機。
易觀國際對此認為,目前國產手機大多出口到中低端消費市場,其出口的手機也以低端手機為主,甚至OEM給其他品牌出現在海外市場。雖然出口手機量的增加能夠帶來零部件采購和生產成本的降低,但低端手機并不能為手機廠商帶來大幅盈利。主打低端市場更為提高品牌知名度并在海外市場長期發展埋下隱患。
對于這一觀點,張琰表示,低端抑或高端手機的出口并不是最關鍵的,如果能讓國產手機生存下去,也是可以的。同時,她告誡國產手機廠商,盡管出口有助于其增加運營商定制合作經驗,尤其是3G手機的定制合作,但國產手機廠商在開發海外市場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國內市場,加強自身研發能力和提高產品性能,建設品牌更為關鍵。
聯想移動姜曉瑛也認為,出口是企業尋求更大發展的方式之一,但單純地依賴海外市場并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出路。據了解,目前聯想也已在海外一些國家開始了試探性的銷售。“但是,聯想手機目前還沒有發展到全面海外擴張的階段,聯想認為中國市場是規模最大且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聯想的銷售重心仍將放在中國。”姜曉瑛補充道。
據悉,5月底,海爾電信印度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兼總經理Arun Khanna曾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18到24個月后達到在印度銷售500萬部手機的目標。如果達到了這一目標,就將考慮在印度建立制造工廠。”
對于海爾將“觸角”伸到印度內部,欲實現產銷一體的做法,聯想移動給出了“外交辭令”式的回答,“任何模式都一定有其優勢和不足的地方。目前,聯想手機在海外市場還是處于探索階段,各種方式我們都會學習,并根據我們自身的情況進行創新和積累。”
張琰對此認為,在目前國外普遍采取運營商綁定銷售定制手機的情況下,與運營商合作出口手機,手機廠商承擔的風險會小一些,如果在國外建廠,前期投入比較大,同時會有政策風險。但這也是一條可以走的路,關鍵是能否走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