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商戰激烈 液晶電視出現新格局
面板迷信局面被打破
一般人認為,面板制造商生產出的液晶電視品質應當優于其他廠家。諸如三星、SONY等,不僅是整機廠商,且擁有上游面板制造資源,因此他們生產的液晶電視應當是最好的。然而,歐洲權威消費類電子雜志《QUECHOISIR》的測試結果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此次被《QUECHOISIR》雜志選中的均為實力強勁的國際品牌,包括三星、LG、東芝、TCL旗下的Thomson、飛利浦、日立和法國品牌Sagem。各品牌都經過評測室對性能價格、HD電視測試(含接口)、圖像、音響、使用方便性等五大類30多項的檢測和獨立評審團的審核,結果日韓液晶巨頭得到的評價并不高。
“面板制造商出品的液晶電視并不等于高品質液晶電視,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面板制造商出品的液晶電視出現質量問題也都有發生。”業界專家認為這樣的結果并不意外。“影響液晶電視成品品質的因素有很多,液晶屏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其他部件的質量(比如芯片、音響、電路板等)也會影響電視的性能,而企業的研發實力,生產流程管理,整合應用的能力等都直接影響品質。”
資源整合能力決勝
“非面板制造商在品質上的勝出,表明了靠掌握單一面板資源一統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業界人士從產業發展趨勢的角度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在液晶時代,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將決定競爭的勝負。”
目前,臺灣地區面板供應商的崛起,首先打破了日韓通過一統面板資源而控制液晶電視市場的局面。同時,在液晶電視時代,物流、信息流與現金流速度不斷加快,且轉型時期市場狀況瞬息萬變,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日益重要;另外,橫向聯合能力亦相當關鍵,與不同企業結盟或展開多層次合作,如進行聯合開發或制造等,不僅可大大降低成本,還可獲得更多商業機會。
“腹背受敵”讓日韓企業轉移重心
“在深受臺灣地區面板廠和內地彩電企業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日韓企業顯得頗為被動,這可能也影響了他們在成品液晶電視方面的投入。”有分析人士認為。
最近,韓國Displaybank和美國顯示器專業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發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大尺寸(對角線超過10英寸)液晶面板供貨數據均顯示,在銷售額和供貨數量方面,臺灣地區面板廠商均超越韓國企業,穩居第一。另一方面,這些面板廠商在另一個領域—液晶電視市場,特別是在液晶電視需求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中國內地市場,日韓企業更是受到本土彩電企業的多方圍剿。
腹背受敵的處境和越來越細化的市場分工讓日韓企業出現把重心偏向利潤較高的面板制造領域的動向。擁有電子領域多項核心技術的東芝,現在已把重心集中在前端技術的研究上;而韓國液晶的主力軍團LG-飛利浦近日也高調宣布將在廣州設第8代液晶屏生產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