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WPC與PMA采取磁感應(MI)技術,致力于近距離無線充電技術,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手機無線充電;而A4WP采取磁共振(MR)技術,定位在遠距離無線能量傳輸,希望能夠實現幾十厘米甚至幾米等級的傳輸距離。<詳細>
附:三大聯盟對比
無線充電淵源:無線充電的鼻祖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尼古拉特斯拉,以及著名的特斯拉線圈。特斯拉的無線輸電技術,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他的放大發射機,使用這種放大發射機特有的徑向電磁波振蕩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8赫茲的低頻共振,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詳細>
無線充電原理:
從基本原理上來分,無線充電分為電場耦合與磁場耦合兩類。分別對應的能量傳輸器件為電容和電感。
(1)電場耦合:
電場耦合方式以日本村田制作所為代表。這類無線充電技術,發射器與接收器分別安裝兩個(或兩組)獨立的電容極板,當發射器與接收器靠近時,兩組電容極板形成了兩個電容。電容中通以高頻、高壓交變電流,便可實現電能從發射側到接收側的傳輸。<詳細>
(2)磁場耦合:
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手機無線充電、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更多的采用磁場耦合原理設計,其能量傳輸媒介為電感。在發射器與接收器上分別安裝一個平面線圈電感。發射側電感線圈用于產生激勵磁場,根據電磁感應定律,當接收側線圈處在這個磁場中時,在接收側產生電壓。<詳細>